北京市东城区20xx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文科综合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理 35.外出打工的农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积累了经验,有了积蓄,又回到了农村,这种被称为“城归”的现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种“城归”现象 ①是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②是疏散城市人口、减轻城市压力的有效措施 ③为政府做好农村供给侧改革服务提供了舞台 ④为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8.( 34 分)某校同学正在组织“模拟政协”社团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 【调查研究】 资料: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 2020 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 《人民日报》曾报道 —— 北京:日产垃圾 1. 84 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 输,长度接近 50 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 上海: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 2 万吨,每 16 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 广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多达 万吨。 这只是增量,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经超过 80 亿吨。 专家:破解“垃圾围城”现象,要在技术发展同时,更应该注重管理和经济上的相互协调,只有技术、经济、管理三方面共同进步,才可以真正达到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而在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不仅仅是企业、政府;公众对城市垃圾的认知程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垃圾的产生。 (1)上述资料和图 13 反映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并说明技术、经济、管理的进步是如何破解“垃圾围城”的。 ( 12 分) 垃圾减量化作为垃圾管理的优先级别得到全球广泛共识。 减量化是指在加强对生活消费品生产和人们消费过程的管理,从城市生活垃圾形成的源头上控制其产 生的数量,以减轻对其消纳和处置的难度。 (2)结合生活体验和《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提两条建议。 (4 分 ) 【撰写提案】 垃圾分类的好处不言而喻。 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试”了 16 年,但进展并不顺利。 一是大家普遍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一致,各地垃圾分类名称、标准五花八门;二是分类意识变成自觉行动还需要时间,由于垃圾分类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专门分类反而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多数人都会把垃圾分类的行为无限延迟;三是缺乏垃圾分类的协作机制。 相关单位 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垃圾分类工作单靠一个部门完成难度很大;四是缺乏经济政策配套支持。 很多城市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后,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处理处置设施配套较困难,导致垃圾分类后又集中运输和处理处置,使居民的分类收集热情受挫;五是缺乏约束机制。 由于垃圾分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