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xx-20xx学年20xx-20xx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断裂 X和 Y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一定高于形成 M和 N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B. X和 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 M和 N的总 能量 C. Y的能量一定高于 N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反应 X+Y=M+N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断裂 X和 Y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一定小于形成 M和 N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故 A错误;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 X和 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 M和 N的总能量,故 B正确;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Y的能量不一定高于 N,故 C错误; D.反应的放热、吸热与反应条件(如加热)无关,某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反应,如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放热反应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关系,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信息中反应为放热反应来解答,难度不大. 7.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煤干馏后的产物可以制造氮肥 B.可在周期表的过度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C.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 D.可用氯气制备漂白粉 【考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 应用;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葡萄糖的性质和用途.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卤族元素;糖类与蛋白质专题. 【分析】 A.依据煤干馏产物中含有氨气解答; B.在金属与非金属性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 C.葡萄糖含有醛基能够还原新制备的氢氧化铜; D.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 【解答】 解: A.煤干馏产物中含有氨气,氨气可以用作氮肥,故 A正确; B.在金属与非金属性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故 B错误; C.葡萄糖含有醛基能够还原新制备的氢氧化铜, 生成红色氧化亚铜,所以可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故 C正确; D.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为漂白粉主要成分,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为综合题,考查了煤干馏的产物、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漂白粉的制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 8.下列有关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乙烷和乙酸都可以与钠反应生成氢气 B.动物皮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苯和乙烯都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而使之褪色 D.石油分馏可获得乙酸,苯及其衍生物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石油的分馏.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A.乙烷与钠不反应; B.蛋白质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C.苯与溴的四氯化碳不反应; D.石油分馏不生成乙酸. 【解答】 解: A.乙烷与钠不反应,含有羟基、羧基的官能团可与钠反应,故 A错误; B.蛋白质可水解生成氨基酸,故 B正确; C.苯与溴的四氯化碳不反应,溶液不褪色,故 C错误; D.石油分馏不生成乙酸,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 质,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为解答该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9.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 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 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 ③ 盐酸,漂白粉,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 ④ 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 ⑤ 植物油,裂化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考点】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混合物和纯净物;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 ① 依据蔗糖与麦芽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 依据合成高分子是人工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是自然界含有的物质分析; ③ 依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结合物质的组成判断; ④ 依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由新物质生成分析判断; ⑤ 依据使溴水褪色的物质,结构中含有不饱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解答】 解: ① 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 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故 ① 正确; ② 聚乙烯、聚氯乙烯属于合成高分 子,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故 ② 错误; ③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都是混合物,故 ③ 正确; ④ 分馏是混合物根据沸点不同分离的方法,是物理变化,干馏、裂化是化学变化,故 ④ 错误; ⑤ 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碳碳键,可以和溴单质加成使溴水褪色;裂化汽油中也含有不饱和碳碳键,可以和溴单质加成使溴水褪色,故 ⑤ 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纯净物、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应用,注意区分分馏、干馏、裂解等操作以及区分植物油和裂化汽油的成分和性质. 10.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 B.从 HF、 HCl、 HBr、 HI 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 F、 Cl、 Br、 I的非金属递增的规律 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D.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A.要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因素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B.卤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其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越小; 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性质,外界因素只是影响因素; D.溶液和浊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解答】 解: A.要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如果改变两个条件,无法得出规律,故 A错误; B.卤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其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越小,则相应氢化物的酸性越弱,从 HF、 HCl、 HBr、 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 F、 Cl、 Br、 I的非金属减弱的规律,故 B错误; 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性质,外界因素只是影响因素,故 C正确; D.溶液和浊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根据丁达尔现象不能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明确分类标准、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与决定因素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 B. 1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 器皿盛放氢氟酸 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 D.氯化铝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考点】 氨的物理性质;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B.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气体; C.氢氧化钙能和氯气反应; D.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情况下不导电. 【解答】 解: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故 A正确; B.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生成 四氟化硅气体,故 B错误; C. CaO遇水生成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会和氯气反应,故 C错误; D.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情况下不导电,不能用于电解制铝,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位高频考点,难度不大,注意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 12. 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 NA个 Na+的 Na2O溶解于 1L 水中, 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mol/L B.标况下, NA个单指分子 C. 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 2NA D.在 18g18O2中含有 10NA个中子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将氧化钠溶于 1L 水中后,溶液体积大于 1L; B、空气中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氯气反应后氯元素的价态可能为﹣ + + + +7; D、 18O2由 18O构成. 【解答】 解: A、将氧化钠溶于 1L 水中后,溶液体积大于 1L,故溶液中的钠离子的浓度小于 1mol/L,故 A错误; B、空气中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故标况下 1mol空气中含有的单质分子个数小于 NA个,故 B错误; C、氯气反应后氯元素的价态可能为﹣ + + + +7,故 1mol氯气转移的电子数与产物有关,故不一定为 2NA个,故 C错误; D、 18O2由 18O构成,故 18g18O2中含有的 18O的物质的量为 n= =1mol,而 18O中含 10个中子,故 1mol18O中含 10NA个中子,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13.已知 33As、 35Br 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As> Cl> P B.热稳定 性: HCl> AsH3> HBr C.还原性: As3﹣ > S2﹣ > Cl﹣ D.酸性: H3AsO4> H2SO4> H3PO4 【考点】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B.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 C.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D.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解答】 解: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 As> P> Cl,故 A错误; B.热稳定性: HCl> HBr> AsH3,故 B错误; C.单质的氧化性 Cl2> S> As,所以阴离子的还原性: As3﹣ > S2﹣ > Cl﹣ ,故 C正确; D.酸性 H2SO4> H3PO4> H3AsO4,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根据元素周期律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14.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氨水显碱性: NH3•H2O═NH 4++OH﹣ B.将 Na块放入水中,产生气体: 2Na+2H2O═2NaOH+H 2↑ C.用 CuCl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发光: CuCl2 Cu2++2Cl﹣ D. Al片溶于 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 2Al+2OH﹣ +2H2O═2AlO 2﹣ +3H2↑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一水合氨为弱碱,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用可逆号;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C.通电后氯化铜被电解生成铜和氯气; D. 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解答】 解: A.一水合氨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致氨水显碱性,电离方程式为: NH3•H2O⇌NH4++OH﹣ ,故 A错误; B.将 Na块放入水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 2↑ ,故 B正确; C.用 CuCl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发光,发生电解生成铜和氯气,正确的反应为: Cu2++2Cl﹣ Cu+Cl2,故 C错误; D. Al溶于 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2OH﹣ +2H2O═2AlO 2﹣ +3H2↑ ,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如: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 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15.可逆反应 2NO2(红棕色) ⇌2NO(无色) +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 单位时问内生成 n mo1O2的同时生成 2nmolNO2 ②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O2的同时生成 2nmolNO ③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④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③④ 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