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测试2内容摘要:
联军侵华战争 22.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 1900~ 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 1901年的是 (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 Q C、五四、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23. 2020 年 ,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 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 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 ( ) 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了天京变乱。 ③战略上失误,偏师北伐,导致失败。 ④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 “洋人的朝廷 ”。 《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0 分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第 26 题 19 分,第 27 题 17 分,第 28 题 14分。 ) 26. ( 18 分)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三 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 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 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 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 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 《清圣祖实录》卷 69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 3 分)有人认为这种制度下的 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 试分析该观点形成的原因 ?( 4分) ( 2) 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 ( 2 分)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 2 分) ( 3) 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 ( 2 分)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测试2
相关推荐
田宅。 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吴书》) 10.下列语句中 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的 A.中亚 C.西亚 D.东南亚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1~ 23 题。 21.图中甲、乙两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 22.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碱化 D. 洪涝灾害 23.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①
: 本题考查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意在考查考生对溶解平衡的应用能力。 Mg(OH)2的 Ksp小于 MgF2的 Ksp饱和 MgF2溶液中的 c(Mg2+ )大, A 项错误; Mg(OH)2的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Mg(OH)2 2+ + 2OH- ,而 NH4Cl水解 显酸性,故加入少量的 NH4Cl固体,促进溶解平衡右移, c(Mg2+ )增大, B项正确;对于一个确定的物质,温度不变
吁 n236。 ng 拧着 guān 鸡冠花 m238。 淹没 xū 气喘吁吁 j 236。 系着 mā 抹布 w 226。 i 为什么 de 好的 系 抹 m238。 抹墙 为 的 x236。 联系 mǒ 抹杀 w227。 i 为难 d237。 的确 ě 恶心 z224。 ng 肝脏 chāi 出差 sǎ 撒种 恶 脏 差 撒 w249。 可恶 zāng 弄脏 ch224。 差错 sā 撒网
2、菌称为指状青霉(。 两菌均以菌丝体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它们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亦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染,从伤口侵入致病。 通常高温高湿条件均有利两病发生,但青霉病在 1826时发病最多,绿霉病在2527时发展迅速。 如在雨后、重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果,果皮含水量高,易擦伤致病。 果实在采收、分级、包装、贮运过程中造成伤口多,以及贮运期间温暖(1827)高湿(相对湿度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