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上女娲造人同步测试2套内容摘要:

欣欣向荣: 《女娲造 人》答案 1.略 2.幻想 3.略 4.⑴因为世上没有像女娲那样的生物,女娲感到孤单寂寞。 ⑵女娲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水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5.略 6.D 7.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 8.对自然现象进行细心的观察;有强烈的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想法的愿望并悟出道理。 9.认为人类若有了文字,会玩弄文字游戏,荒废种地,于是降小米警告人类;做尽坏事,害怕人类有了斗争的武器,故意哭闹进行阻止;希望用文字表达想法,描绘风光, 记载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于是竞相传授。 10. 神话;《女娲补天》 11.女娲;劳动 12.水神 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 13.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14.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15.没有想到;平静或停止;形容草木茂盛。 第二十八课《女娲造人》 (建议安排 1 课时) [学法引导 ] 神话是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及想像的故事,充满浓厚的幻想色彩。 本文正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一则神话,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把女娲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母性的大神形象,想像丰富、奇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感受着人类诞生的喜悦。 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基础上丰富和扩充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课文的描写认识女娲这个形象。 另外,神话终究是神话,不等于科学事实,因此,在学习中,也应注意神话与事实间的差距,进一步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典题例析 ] 例题: ①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②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③“妈妈。 ” ④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⑤女蜗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体现了神话的什么特点。 解析: 第 1小题考查的是有关人物的描写方法。 描写人物的方法一般包括:外貌描写、神 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解题时应先对此有所了解,进一步结合文章内容作出正确判断。 第 2小题考查的是对本文体裁及其特点的掌握。 参考答案: 选文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体现了神话借助想像和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