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xx年高考生物压轴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③④⑤ 【考点】 16:蛋白质的合成 —— 氨基酸脱水缩合; 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 物 质变化; 3R: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蛋白质合成、多糖的水解、细胞呼吸、转录和光合作用,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 ① 抗体属于蛋白质,抗体合成过程是脱水缩合,产生水; ② 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过程是水解,消耗水; ③ 人体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水; ④ DNA转录为 mRNA,发生核糖核苷酸的聚合,产生水; ⑤ 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有水的生成,产生水. 所以能产生水的生理过程是 ①④⑤ . 故选: C. 8.生命科学研究常利用同位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追踪或显示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 同位素 应 用 A 35S 标记噬菌体,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B 15N 标记 DNA分子,证明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 14C 标记 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 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A. A B. B C. C D. D 【考点】 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7C: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 1)用 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标记噬菌体的 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2)用 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 3) 15N标记 DNA分子,证明了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 4)卡尔文用 14C标记 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 CO2→C 3→ 有机物; ( 5)鲁宾和卡门用 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 A、用 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 壳,用 32P标记噬菌体的 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故 A错误; B、 15N标记 DNA分子,证明了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故 B正确; C、卡尔文用 14C标记 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 CO2→C 3→ 有机物,故C正确; D、鲁宾和卡门用 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故 D正确. 故选 A. 9.某原核生物因一个碱基对突变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 CCU、 CCC、CCA、 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 CAU、 CAC).基因中发生改 变的是( ) A. G≡ C变为 T=A B. A=T变为 C≡ G C.鸟嘌呤变为胸腺嘧啶 D.胞嘧啶变为腺嘌呤 【考点】 94: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密码子是信使 RNA上决定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以 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 , T→A , C⇌G),合成 RNA 的过程. 【解答】解:由题中信息可知,决定脯氨酸的密码子为 CCU、 CCC,决定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 CAC,则脯氨酸转变为组氨酸,有可能是 CCU转变为 CAU,也有可能是 CCC转变为 CAC,这都是 RNA上 C转变成了 A,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 G≡ C变为 T=A. 故选: A. 10.人体内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右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X Y A 外界温度 身体耗氧量 B 血糖浓度 肾上腺素分泌量 C 甲状腺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D 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A. A B. B C. C D. D 【考点】 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 X增加, Y逐渐增强.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 肾上 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 →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 → 尿量减少. 【解答】解: A、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耗氧量减少,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人体耗氧量增加, A错误; B、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血糖浓 度升高时,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错误;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抑制垂体的活动,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正确. 故选: D. 11.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 ) A. 1组 B. 2组 C. 4组 D. 8组 【考点】 97: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 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解答】解: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所以四倍体水稻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 故选: B. 12.将光照下的水绵用革兰氏碘液显色,被染成蓝色的具体部位是( ) A.叶绿体基质 B.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核 C.类囊体的腔 D.叶绿体内外膜间的腔 【考点】 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 体的薄膜上进行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产物是糖类(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 【解答】解: A、水绵含有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产生糖类,用革兰氏碘液显色,被染成蓝色,而暗反应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 A正确; B、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细胞核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错误; C、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而类囊体的腔不能合成光合作用的产物糖类, C错误; D、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内外膜间 的腔, D错误. 故选: A. 13.下列可用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观察的材料是( ) ① 洋葱鳞茎表皮细胞 ② 小麦的根尖 ③ 杂交瘤细胞 ④ 鼠的神经细胞. A. ②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③④ 【考点】 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染色体结构和数目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因为此时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解答】解: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和鼠的神经细胞均属于成熟的细胞,成熟的细胞不具有再分裂的能力,因此观察不到染色体; 而小麦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均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因此可以 在有丝分裂中期时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故选: C. 14.某种植物的株高由多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越多就越高.现将最高和最矮的 2个极端类型作为亲本杂交, F2表现型的预期分布与下列曲线最接近是( ) A. B. C . D. 【考点】 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对基因控制植物的株高,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属于数量遗传,即显性基 因有叠加作用,即越多就越高.最高和最矮的 2个极端类型即显性纯合和隐性纯合亲本杂交, F1表现型具中, F1自交得 F2表现型是极端类型最少,中间类型最多,所以预期分布与 A图所示曲线最接近. 故选 A. 15.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110,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 A. 75对碱基 B. 78对碱基 C. 90对碱基 D. 93对碱基 【考点】 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涉及到的计算公式为: ① 肽键数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链条数. ② 蛋白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 氨基酸数目﹣失去水的分子数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 基因上碱基对:氨基酸数目 =3: 1 【解答】解:多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根据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酸数目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失去水的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知2778=氨基酸数目 110﹣(氨基酸数目﹣ 1) 18,故可推出氨基酸数目为 30个氨基酸;再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上碱基对:氨基酸数目 =3: 1,可推出基因上碱基对数 =30 3=90对,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基因上 还要加上 3个碱基对,共 93对碱基. 故选: D. 16.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考点】 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会增殖,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 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方式为有 丝分裂,细胞周期会变短,蛋白质合成旺盛,核糖体活动增加. 故选: D. 17.如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 61:细胞的减数分裂; 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 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 A、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结合染色体颜色可知,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A正确; B、乙细胞和丙细胞所代表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 4 条,因此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B错误; C、甲、丙两个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C错误; D、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乙、丙两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D错误. 故选: A. 18.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 不合适的是( ) A.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 B.剪去牛蛙的脑 C.用 %HCl溶液刺激趾尖 D.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 【考点】 D3: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答】解: A、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要证明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感受器是完成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该实验变量是感受器是否正常,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可以导致感受器遭 破坏,所以 A是合适的操作; B、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脊髓是反射的中枢(低级中枢),剪去牛蛙的大脑(高级中枢)可以避免大脑对脊髓反射实验的影响,所以 B是合适的操作; C、该实验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自变量感受器是否正常可以用 %HCl溶液刺激趾尖来达到目的,所以 C是合适的操作; D、由题意分析已知,要证明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感受器是完成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该实验变量是感受器是否正常,而反射弧中其他结构应是完好的,所以不能破坏牛蛙的脊髓(神经中枢),因为这样无论有无感受器都不会 发生屈腿反射,所以 D的操作不合适. 故选: D. 19.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 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 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在 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考点】 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据图分析, 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 CD段环境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大,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在 D段以后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