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青年干部培训班座谈内容摘要:
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青年干部培训班座谈 1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 年 7 月)同志们、学员们:刚才,大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发言,气氛很热烈,效果很好。 感到大家很有抱负,知识面很宽,思考问题有不少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也感受到了年轻人的一种青春盎然之气。 今天我和=同志参加这个座谈交流活动,主要是和大家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借这个机会,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切实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感什么是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一)民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现在老百姓关注四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 这四个问题基本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 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背后关联的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问题,关联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问题。 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来看,只有将群众的困难解决好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经济才能繁荣发展,才2能真正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所以说,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在座各位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 (二)民生问题无小事,是政府工作的大事。 从政府的角度看,群众所反映的具体民生问题很“小” ,这 只是从管理层面而言的。 对群众本身来说,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盐等方面产生的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民生问题,就是大事,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 对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各级政府一定要举轻若重,以小为大,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感情认真办理,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民生改善是群众所盼,也是发展之要。 新时期政府工作的职责主要是两块,一是发展经济,二是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问题始终要靠发展来解决。 没有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空头支票。 因此,要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民生”的意识 ,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拿出更多的资金,付出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实的举措,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到全市人民。 二、要注意总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功经验3客观上讲,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社会事业建设、民生问题的改善是相对薄弱的,也欠下了不少历史欠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事业建设、民生问题改善的力度,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好经验、好作法。 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回顾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的大发展、民生问题的大改善。 (一)从民生工程建设入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 ”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城乡面貌大为改善,较好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行路难的问题。 一是加快提升孝感主城区的整体功能。 五年来,每年投入到孝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 10亿元以上,累计实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环卫、生态绿化、防洪排涝等市政工程 207 项,完成投资 56 亿元,城区面积拓展到 42 平方公里,人口 45 万。 孝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和省级文明城市“ 三连冠”。 二是加快构筑区域城镇体系。 全市基本形成以孝感中心城市为龙头,6 个县市城区为骨干,一大批小城镇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 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316 国道、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及汉江八条交通轴线上,每隔 10 公里左右建有一座小城镇。 汉川、应城、安陆、云梦、大悟、孝昌城区人口分别达4到 23 万、22 万、18 万、15 万、16 万和 11 万。 建制镇发展到 72 个,涌现出马口镇等一批全国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示范镇。 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基本编制完成行政村建设发展规划。 农村交通、水利、农田、电网等建设取得新成果,累计新建沼气池 12万口,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58 万人,新建乡村公路 6124 公里,客车通村率达 90%,完成了 127 个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 大悟脱贫奔小康试点、孝南祝站镇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从完善政策和技能培训入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是有效落实积极就业政策。 坚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打好促就业、保稳定的“组合拳”。 “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 31 万人、下岗再就业 12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5 万人。 劳务输出 126 万人。 二是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联动,改善创业环境,完善扶持政策,为城乡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培训、项目等“一条龙” 服务。 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实施回归创业、转移创业、科技创业、自立创业、巾帼创业和园区创业“六大 ”创业工程,达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 三是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以落实推进孝汉合作,建设“六大基地 ”为契机,加快孝 汉人力资源培训对接,在全省率先建成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孝感公共实训基地。 孝南、5安陆、孝昌、应城相继建立了培训基地。 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五年来,全市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6 大项目累计培训近 35 万人。 四是建立完善就业服务常态机制。 每年开展服务农民工“春风行动” 、大学生就业援助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开展“四送” 活动、开行“民工专列”,形成就业服务品牌。 五年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供岗位近 个,服务覆盖 70 万人次。 (三)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文化需求。 一是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十一五” 期间,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落实, “普九” 债务 全部化解,教育经费投入比“十五” 增长 2 倍,教 师队伍能力提高、收入增加。 资助贫困学生109 万人次。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新发展。 二是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 期间,新改扩建 19 家市直和县级医疗机构、74 个乡镇卫生院、49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18 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 新农合参保率达到 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 8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防治重大传染病工作取得成效。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按照中央和省里目标要求,扎实有序向纵深推进。 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显著发展。 “十一五” 期间,市县城区公益文体设施增加,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 95 个、村文化6室和农家书屋 2423 个、城乡公共健身场所 915 处,免费放映电影 18 万场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外宣工作得到加强。 舆论引导正确有力,孝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 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四)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入手,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作为社保工作的重点来抓,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社会保险制度日臻完善。 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农业“小三场” 、辞退民办教师、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改革。 启动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 “家属工”、 “五七工”养老保险 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 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 ”期间,城镇职工社保覆盖面由 96%提高到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每月 480 元提高到 984 元。 三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更加规范。 对城乡低保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分类施保、重点保障和入户核查的力度,做到了标准制定科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审核审批程序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资金发放社会化。 目前,户、人,月人均补差达 124 元,年发资金约 ,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 户、人 ,月人均补差达 65 元,年发资金约 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四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推动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基本做到了保7障性住房保民生、房产监管促发展、开发小区功能化、物业管理全覆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 全市共有福利院 157 所,对 人实行了集中供养,分散供养 人,实现了自愿集中供养的对象 100%集中供养。 集中供养财政补贴标准由 1800 元提高到 2100 元,分散供养财政补贴标准由 1300 元提高到 1600 元。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主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制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有关政策性的配套性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障效果。 比如,城乡低保保障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少(省政府200437 号文件明确要求城市低保地方配套资金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农村低保地方配套资金按上级拨款和地方配套 5:1 的比例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由于财政困难,不能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又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家和省里的要求非常明确,态度也很坚决,但也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直接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 三、要继续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8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年要突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血吸虫病防治、库区移民搬迁“四大民生工程” ,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以改善民生为主的“ 十件实事” ,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推进落实。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努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经过多年建设积累,孝感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迎来了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加速增强的发展黄金期。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共振效应,省委、省政府启动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创新和市域农业优势叠加能量释放,都为孝感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好时机来临,我们必须要抓住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加快发展。 要通过推动孝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努力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再就业。 要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抓住“ 开发岗位、 强化培训、落实政策、搞好服务” 四个基本环节,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要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以落实鼓励和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重点,以推进回归创业、转移创业、科技创业、自立创业、巾帼创业和园区创业“六大 创业工程” 为抓手,着力。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青年干部培训班座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