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粉痂病内容摘要:

2、染病,病斑特点似受害块茎。 致病菌为马铃薯粉痂菌。 病部疱斑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团。 孢子囊团大小不一,由许多近球形的黄褐色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内中空腔穴状,外观如海绵状球体,镜下可见有孔口状结构。 单个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壁薄,光滑,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两根不等长的鞭毛,后静止形成变形体,侵入寄主根毛。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团在种薯内或随病残体遗落于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来源。 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调运,田间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近距离传播。 病菌由根毛、皮孔和伤口侵入寄主。 受病组织易于解体,使病菌落入土壤中越冬传播。 土壤湿度 90%左右,温度 1820、于病菌发育,利于发病。 雨量较多、夏季凉爽的年份和地区,病害发生严重。 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数量,田间再侵染的影响不太重要。 防治措施(1)严格检疫制度。 封锁病区,把住调运检疫关,禁止带病种薯的出入。 (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把住收获、贮藏、播种关,汰除病薯。 (3)搞好种薯消毒。 可用 2%盐酸溶液浸种 5分钟,也可用 40%福尔马林 200倍液浸种 5分钟或浸湿闷种 2小时,晾干播种。 (4)加强栽培管理。 病区实行 5年以上轮作;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应用石灰和草木灰改良土壤 用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