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的防治内容摘要:

2、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植株萎蔫。 病菌在 10可发育,最适温度为 30最适土壤 为 植带菌种薯或在连作地、低洼地、土壤偏酸的田块种植,易发病。 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措施:选用克新 4 号、东引 1 号、大西洋等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青枯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选用未发生过青枯病的田块繁育的种薯或脱毒苗种植,可避免青枯病发生。 采用小块健康种薯整薯播种,可以避免切块造成伤口感染病菌。 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 合理施肥。 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和生物有机肥,减少尿素等化肥的用量。 出苗后 15 天,每亩施腐熟有机肥或草木灰 2000 公斤,增强植株抗病性。 加强栽培管理。 清洁田园、翻晒土壤,施适量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适量生石灰封穴,以防细菌扩散;大雨后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杀得悬浮剂 1000 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 斤,每隔 7灌 1 次,连续防治 2,交替轮换用药。 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损伤,降低发病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