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黄萎病内容摘要:

2、;区别在于:黑白轮枝菌后期易于生成休眠的有隔的暗色膨胀菌丝;而后者易于形成具有黑色厚壁的拟菌核。 两种类型的轮枝菌可以在同一病株体内存在。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菌丝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通过根毛、伤口(包括不定根伸出点处的伤口)、枝条和叶面进行侵染。 侵入后菌丝在细胞内和细胞间向木质部扩展。 病菌进入导管内可大量繁殖,并随液流迅速向上向下扩展至全株,导致萎蔫,并使组织中毒变褐。 分生孢子在田间也可传播侵染,但不起主要作用。 病菌喜温暖和高湿的条件。 2026的温度,辅以土壤高湿度,利于病害发展,灌水过大,利于传播,又降低土温,且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土壤阴湿,施用未腐熟粪肥,均会加重病情。 连作地块发病重,和禾谷作物轮作病害减轻。 土壤中线虫和地下害虫多,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1)选种适合的抗病品种。 (2)避免连作或与茄科等作物轮作,选择禾本科作物轮作效果较好。 (3)无病留用种薯;播前用 50%多菌灵 500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800倍液种薯消毒 1小时。 (4)播前土壤消毒,有条件的用苯来特和杀线虫剂如棉隆等处理土壤,有一定防效。 (5)田间管理注意晴天浇水,勿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中耕。 农事操作注意减少伤根,结合消灭线虫和地下害虫。 施用腐熟肥料。 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