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分层测评9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处 )。 [阅读提升层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7~ 10 题。 【导学号: 76722062】 费孝通晚年 , 在 “ 行行重行行 ” 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怀念师友亲朋的文章 , 清晰地表达了对当年洋溢着的 “ 兢兢业业的学风 ” 的神往 , 对 “ 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 ” 的怀恋。 这些文章 , 各有动人之 处 , 但有一个共同而鲜明的主题 —— 做人。 通过写这些文章 , 费孝通也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 , 似也觉察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 不仅有“为学精神”方面的差距 , 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 在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 , 我们可以读出他对当年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 , 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 , 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 , 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 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 , 而事实似乎正好相反。 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 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 , 有那样忧国忧民 , 见义勇为 , 舍己为人 , 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 , 我举目四顾 , 觉得不那么容易。 ” 1988 年 5 月 3 日 , 费孝通参加 “ 已故燕京、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研讨会 ” , 谈到 “ 杨开道先生是一个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人 , 这是他的抱负 ” , 谈到 “ 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等经常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 , 人民怎么富起来 ” 时 ,费孝通说: “ 我要问一下 , 我们今天这里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的抱负。 ” 在赞赏潘光旦 “ 平易中出硕果 ” 的韧性时 , 费孝通举出他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费 10 年心血的例子 , 同时发问说: “ 现在还有多少学者 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达 10年之久的呢。 ” 在表示对梁漱溟治学、为人之道的爱慕之情时 , 费孝通说: “ 环顾当今之世 ,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 为此舞文弄墨的人也不少 , 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 , 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 , 进行独立思考。 ”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楚图南 1994 年逝世后 , 费孝通在追悼会上说: “ 我的上一辈人 , 很多知识分子身上 , 都有那么一股劲 , 不去想个人荣辱和得失 , 脚踏实地 , 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事情 , 始终都是一个样子。 现在 , 这股劲不大看得到了。 ” 1995年 9月 29日 , 费孝通访问南京师范大学。 和该 校师生座谈时 , 他从教育的目的谈到了做人的问题 , 说:“教育是干什么的。 我们民盟讨论过多次。 大家认为 ,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素质。 可是 , 素质又是什么呢。 不能空讲 , 要有具体内容 , 要我说主要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 所以 , 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 , 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 现在似乎不大讲这个了 , 怎么做人不讲了 , 光教你怎样做一个工程师 , 怎样操作电脑 , 怎样考高分。 教育变成了一个狭隘的东西了。 比起来 , 我们上一代人倒清楚一点 , 抗战时期 , 都懂得爱国 , 不能当汉奸 , 要当个正派人。 这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了根本 , 怎么去做人做事情呢。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