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j-6624-19872内容摘要:

意象的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9.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 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0.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1.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 2 分) A.境生于象外 B. 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 一个个象的和 即境 12.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 4 分) 答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7 题。 ( 12 分)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 70多岁了。 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 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 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 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 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 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 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 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 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 ”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 ?”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 ”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 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 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 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 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