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金属的化学性质2含解析内容摘要:
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学生对题目所给关键字眼 “ 过量 ” 的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题目. 1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块不纯的铁片 ,充分反应后生成了,则该铁片中混有的杂质一定不可能是( ) A.铝和锌 B.镁和锌 C.镁和铜 D.锌和铜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分析】可以根据各种杂质与稀盐酸相互作用的情况碱性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能够生成 ; 如果杂质是铝和锌,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 氢气, 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 , 、锌分别于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一个大于 ,一个小于 ,所以铁中可能含有铝和锌; 以此类推,铁中可能含有镁和锌; 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所以铁中可能含有镁和铜; 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能够生成 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当铁中含有锌和铜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小于 ; 综上所述,该铁片中混有的杂质一定不可能是锌和铜. 故选: D. 【点评】本题计算的临界点是 ,以 . 11.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质量的 NaOH溶液中滴加水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酸碱溶液的稀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锌比铁活泼,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大;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决定于温度; 显碱性的溶液稀释时,碱性减弱. 【解答】 解: A、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与稀硫酸反应时,锌与稀硫酸反应比铁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根据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Zn→H 2, Fe→H 2,当铁片和锌片的质量相等时,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但是不可能减小到零,因为反应中不断生成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晶体不溶解,质量分 数应该不变,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D、氢氧化钠显碱性,稀释时,碱性减弱, pH减小,但是无论怎样稀释,溶液总是显碱性,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 7,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故选: A. 【点评】显酸性的溶液稀释时仍然显酸性,显碱性的溶液稀释时仍然显碱性,只不过是酸性或碱性的强弱变化罢了. 12.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Zn和 Fe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说法: ①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③ 滤渣中 一定含有 Ag; ④ 滤液中一定含有 Fe( NO3) 2,一定不含有 AgNO3,可能含有 Zn( NO3) 2. 以上说法正确的共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 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可以据此分析该题. 【解答】解: ① 由于没有提及具体的锌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金属是否剩余,而银不能和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气泡,故 ① 错; ② 由于没有提及具体的锌和铁的量,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将硝酸银全部置换出来,所以不能判断一定产生沉淀,故 ② 错; ③ 由于铁和锌的活动性都比银强,所以在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单质,故 ③ 对; ④ 溶液得到是浅绿色溶液,所以可以判断锌已完全反应,所以在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故 ④ 错; 即题中所给的说法正确的只有 ③ ,即只有一种说法正 确. 故选: B.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取该合金 60g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反应完全后,测得生成H23g,则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Fe与 Zn B. Mg与 Cu C. Na与 Al D. Al与 Fe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首先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反应,然后从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考虑.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出如下金属与氢气的质量关系: Mg﹣ H2: 36﹣ 3 Al﹣ H2: 27﹣ 3 Fe﹣H2: 84﹣ 3 Zn﹣ H2: ﹣ 3;特殊地,钠的活动性很强,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所以要生成3g氢气,需要钠的质量为 69g,利用平均值法来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解:根据化学方程式已知金属与氢气的质量关系: Mg﹣ H2: 24g﹣ 2g,即 24g 镁完全反应生成 2g氢气,则 36g﹣ 3g,即 36g镁完全反应生成 3g氢气;同理可知: Al﹣ H2: 27g﹣ 3g; Fe﹣ H2: 56g﹣ 2g, 84g﹣ 3g; Zn﹣ H2: 65g﹣ 2g,则 ﹣ 3g; Na﹣ H2: 46g﹣ 2g,则 69g﹣ 3g;利用平均值法得知要生成 3克氢气,合金的质量应该符合:金属 A的数值 < 60g< 金属 B的数值. A、 84g和 60g,所以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故 A正确; B、 36g小于 60g, Cu不与酸反应,不产生氢气,所以合金的组成可能,故 B错误; C、 27g< 60g< 69g,所以合金的组成可能,故 C错误; D、 27g< 60g< 84g,所以合金的组成可能,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要利用平均值法来解决,从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考虑得出金属与氢气的质量关系,对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 14.现有等质量 X, Y 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X, 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 +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 X> Y B.相对原子质量: X> Y C.金属活动性: Y> X D.消耗硫酸的质 量: X> Y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 B、根据 X、 Y 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 +2 价,可知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 C、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 【解答】解: A、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两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X> Y,正确; B、 X、 Y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 H2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X> Y,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 Y> X,故说法错误; C、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相同时间内 Y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 X,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Y> X,故说法正确;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 质量: X> Y,故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据此结合图象细心分析解答. 15.向 AgN0 Cu( N03)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 Cu2+ B.所得滤渣中可能含有铜和锌 C.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 Ag+、 Zn2+、 Cu2+ D.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考点】金属的化 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并依据滤液中金属离子判断析出金属;根据滤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判断滤液的组成 【解答】解: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银溶液; 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根据金属活动性,锌粉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被完全置换后,锌粉开始与硝酸铜进行置换反应;由于滤液中含有硝酸银,说明加入的锌粉不足,没能完全置换出溶液中的银离子,所以,析出的金属只有银,滤液中既含有硝酸银,又含有 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所以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 Ag+、 Zn2+、 Cu2+. 故选 C. 【点评】金属与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置换反应按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先后反应,首先把溶液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溶液中置换出来. 16.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如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种量 Y随加入锌粒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 Y不可能表示( ) A.溶液中水的质量 B.生成硫酸锌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 D.生成氢气的质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溶液中的水不参加反应,并结合具体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粒,无水生成,且溶液中的水也不参加反应,所以水的质量不随着反应的进行而有所变化,和图象不相符,故符合题意;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锌的质量逐渐增加,当硫酸反应完毕,硫酸锌的质量不再增加,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 C、锌和稀硫酸反应,所以随着锌质量的增加,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逐渐增加,当硫酸反应完毕,不再 变化,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 D、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硫酸反应完毕,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了解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原理,并能结合图象正确分析各个量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铁钉变红 铁没有铜活泼 B 氢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 红色粉末变黑 氢气具有还原性 C 向汗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稀 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汗液中含有氯离子 D 纯碱与盐酸混合 有气泡产生 纯碱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A. A B. B C. C D.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压轴实验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根据反应现象推导结论,并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硝酸银溶液可与含氯离子的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解答】解: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 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变红,说明铁比铜活泼,故错误; B、氢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若黑色粉末变红,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现象描述错误,故错误; C、硝酸银溶液可与含氯离子的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可用此性质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故向汗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稀硝酸后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汗液中含有氯离子,正确; D、纯碱与盐酸混合有气泡产生,说明二者可发生反应,但纯碱是盐,二者发生的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之间 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中和反应等知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1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电解水 D.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 NaOH溶液至过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A、根据锌与 稀硫酸的反应分析溶液质量的变。20xx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金属的化学性质2含解析
相关推荐
2、0 公斤,草木灰 50 公斤。 铺施基肥后深耕细耙,并接着整平,做成 宽的平畦。 在绿菜花苗长到 5 至 6 片真叶时定植,一般每畦栽 2 行,株距 30 至 40 厘米,定植密度每亩 2500 株左右;早熟品种可适当密植,以每亩 3000 株左右为宜。 肥水管理绿菜花喜肥水,分期适时追肥、浇水是优质、丰产的关键。 追肥种类以氮肥为主,进入花球形成期,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花球迅速生长
„„„„„„„„订„„„„„„„„„„„„线„„„„„„„„„„„„„„„„„ „„„„„„„„„„„„„„„„„„„„„„„„„„„„„„„„„„„„„„„„„„„„„„„„„„„„„„„„„ 计算 6 4和 4 6 用同一句口诀。 ( ) 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有 4 条对称轴。 ( ) 数学课本大约宽 15 厘米。 ( ) 大于 900的角叫做钝角。 ( ) 三、火眼金睛
克的41相等。 ( ) 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 三、选择 ( 5 分) 5 米长的花布做了 6 条同样大小的童裤,每条童裤用这块布的( )。 A、 56 米 B、 16 C、 120 在一个长 8分米,宽 6分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分米。 A. 8 B、 6 C、 3 今年“国庆七日长假”,陆老师想参加“千岛湖双日游”,哪两天去呢,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1℃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 t2℃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30% C. 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 ,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 t2℃ 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3℃ ,为达饱和状态
模型图, 1个离子中含有 1个铱原子和 4个氧原子,写出其离子符号即可.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结合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个四 氧化铱正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由结构模型图, 1 个离子中含有 1个铱原子和 4个氧原子,其离子符号为: IrO4+. 1个四氧化铱正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