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18套内容摘要:

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 ”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 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 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 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 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 大雪了。 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 像什么。 ”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 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 1) 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 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 体现 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 2) 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 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 6分) (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 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 “ 他 ” 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4)题。 ( 25 分)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 1907 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 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 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遭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 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 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 8月 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 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 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 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 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 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 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 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 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 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 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 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 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