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71套内容摘要:

16.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共 6分,每小题 3分 ) A. 如果把文章第( 11)段中加点词语“窜入”改成“飞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B.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 15)段画线句。 当春风再度吹绿江南柳丝的时候,你们威严的阵 容,便又会出现在辽阔的天幕上,向北,向北„„ 17. 仿照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再续写一个句子。 (3分 ) 如果可能,我也想变成一棵枝叶蓊郁的大树,屹立在你们的宿营地,让你们在我的丛生的臂膀上栖息。 如果可能,我还想变成 , ,。 18.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只只为了心中的信念而毕生飞翔的大雁 ?请以“真的,我真想像你们一样”为开头,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50字左右 )(5分 )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 (13分 )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 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 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 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 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 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 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 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 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 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 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 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 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 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 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 惧”。 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 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 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 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 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 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 2020年 2月 15 日期) 19. 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的 观点。 (2分 ) 20.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 ) A. 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 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 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 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