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荸荠秆枯病内容摘要:

2、成菌索。 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盘细长,不突出,平行排列呈长短不等的黑色短条点。 分生孢子梗瓶梗状或短棒状或呈梨形,大小 71947(m)。 分生孢子无色,无隔,线形或稍弯曲,顶端窄且略尖,大小 248237(m)。 该菌还可侵染野荸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经 613 天潜育,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田间 1729,连阴雨或浓雾及重露天气,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此外,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气不良,早期迫施氮肥过多或缺乏磷钾肥等都会使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1)推行轮作,特别是老产区,实行 3年以上轮作,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2)选用抗病品种,结合生产或加工所需,因地制宜选用番瓜荠等抗病品种。 (3)加强管理,田块宜小,做到排灌分开,避免串灌或漫灌,田间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4)球茎或荠苗药剂处理。 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于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 1824 小时,定植前再把荠苗浸泡 18小时。 (5)发病初期喷洒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隔 10天左右1次。 重点保护新生荠秆,使其免遭病菌侵染,雨后及时补喷。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