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4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于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 ,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 , 最终目标是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 “ 人际关系 ”。 C. 中外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 , 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D.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 15 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 , 并将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鸣声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 ,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析】 原文是 “ 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 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选项将未然当作已然。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 分 ) 导学号 25894173 森林的枢纽 戎 可 红日待升,晨雾飘渺,远山如幻。 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 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 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 “ 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 ”。 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如,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 1969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 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 keystone species,其中 keystone 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 keystone 的含义与汉语里的 “ 枢纽 ” 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 1966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开始于 1963 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 趣的去除实验。 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 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 样地的中段 —— 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 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四种大型海藻。 除了刚提到的 3 种动物的幼体,另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些海葵。 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 (裸鳃类软体动物 )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 3 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 60%~ 80%的空间。 随后的 9 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