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三b卷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就是因为前者缺 少后者所具有的那种 “ 见于言外 ” 的蕴涵或寄托。 “ 辣椒 ” 和 “ 豆芽菜 ” 的谜语,纯粹只限于描述两种蔬菜本身的特点;而于谦的《石灰吟》,表面上写的是没有生命的矿石,打动读者的却是寓托于上述形象中的那股历劫不磨的浩然正气,也 就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 旧时小孩子习字用的描红簿上,也有几句貌似诗的文字: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虽是叙事体,却像流水账;除了字面上交代的内容,根本没法激起别的联想。 唐代元稹的《行宫绝句》 ——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看起来也像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曲折生动的情节。 然而,在那貌似孤寂的生活剪影之中,却又分明蕴涵着作者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感慨。 越是对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或古代帝王荒淫奢华的生活有所了解的人,就越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容量丰富,因而它也就自然比前者更 有 “ 意境 ”。 由此可见, 诗之所以为诗, “ 意境 ” 是比语言、技法等形式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 只有善于抓住它,表现它,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 “ 诗味 ” 或 “ 诗意 ”。 “ 意境 ” 是什么。 说到这里,可能比较容易琢磨了;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和拓展意境呢。 我们说,应该有多种方法。 拓展 “ 意境 ” 的途径之一,就是摹 “ 形 ” 要传 “ 神 ”。 换句话说,所谓形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不能满足于 “ 须眉毕现 ” 的 “ 形似 ” ,而是要求通过对象具体的外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描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或总体上的审美品格。 作者的构思越是新颖别致,语言越是精练,越能用最省俭的手段做到这一点,就越能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也就是越有 “ 意境 ” 的表现。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 不 . 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文心》故事中,父亲听了俞平伯的新诗后说 “ 还有点意思 ” 中的 “ 意思 ” 指的就是诗歌的意境。 B. “‘ 意境 ’ 的感染力和概括力,除了形象的 ‘ 栩栩如生 ’ ,还要能帮助读者 ‘ 由此及彼 ’ 进行联想 ” 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宋人梅尧臣所说的一段话具体解释了什么叫作 “ 意境 ” ,他认为 “ 意境 ” 应 “ 状难写之景 ”“ 含不尽之意 ”。 D.作者认为算不算一首诗或算不算一首好诗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够不够 “ 格 ” ,即看它有无 “ 意境 ” ,有无 “ 诗味 ” 或 “ 诗意 ”。 E.文中举了大量的古诗为例,其作用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诗的 “ 意境 ” ,如何创造和开拓诗的意境。 解析: 选 CD C 项对梅尧臣的话理解不全面; D项的说法太绝对。 5.根据《辞海》的解释,你认为 “ 意境 ” 应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请各用一个字概括。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景 ” 与 “ 情 ” (或 “ 形 ” 与 “ 神 ” )。 6.为什么说小孩子猜的谜语句式整齐且朗朗上口却不能算诗。 (6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儿歌谜语缺乏 “ 见于言外 ” 的蕴涵或寄托,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及情感的共鸣,所以不能称为诗。 7.请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8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意境是一种形神交融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