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26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能进行心灵的对话。 2. 第 ⑥ 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 分 ) 答 : ① 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 ② 表现环境的恶劣; ③ 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 ④ 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5 分,一点一分,两点两分,三点四分, 4 点 5 分 ) 3. 根据全文内容 , 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 “ 灵魂的故乡 ”。 (6 分 ) 答 : ① 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②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 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③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 (每点 2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4 分 ) 导学号 30994186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 “ 成仁 ” ,孟曰 “ 取义 ”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 “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 “ 君子坦荡荡 ” 的风格,避免 “ 小人长戚戚 ” 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 “ 庖有肥肉,厩有肥 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 而且 “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 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 “ 仁 ” 字出现了 66 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 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 “ 观过,斯知仁矣 ” ,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