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四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只有摒弃它才能消除语言隔阂,更好地促进多地区的交流。 16.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 “ 自主招生 ” 下定义。 (5 分 ) ① 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 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③ 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 ④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 2020年,首先在 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 80所大学实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以自行组织考试和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 四、写作表达 (50 分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 求作文。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到林中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问我: “ 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 “ 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 父亲说: “ 对,是一辆空马车。 ” 我问: “ 您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 父亲答道: “ 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 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 “ 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 “ 标识 ” ,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 “ 走向 ” ,尽量做到 “ 顺竿子往上爬 ” ,把握最佳立意角度。 仔细研读材料,不难发现这是一则 “ 以事喻理 ” 的哲理故事,材料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 “ 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 材料最后一段,点明了 “ 空马车 ” 是指那些才能低,内涵少,知识贫乏而喜欢夸夸其谈、自我吹嘘的人;一个人越是高尚,越是有修养,也就越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就会更谦和,低调,稳重,犹如深水无声。 要想成为充实、稳重的 “ 马车 ” ,就要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学问、本领,给车子“ 加载 ” ,优化气质,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品位和境界,除此,别无选择。 论述时,要把握 “ 马车 ” 与 “ 声音 ” 的关系,不能只提及一方面,而忽略或不提及另一方面。 如立意为 “ 要充实自己 ” 或 “ 要懂得谦逊 ” ,均有失偏颇。 (B卷 学业水平达标 ) (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 ) 一、阅读鉴赏 (34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 3题。 (9 分,每小题 3分 )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 “ 绘像 ”“ 绣像 ”“ 全像 ”“ 出像 ”“ 补像 ”“ 全图 ” 等。 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就明刻本插图而言,主要有 “ 全像 ” (全相 )、 “ 出像 ” (出相 )、 “ 绣像 ” 等几种命名方式。 本文着重探究 “ 出像 ” (出相 )这一插图方式。 关于 “ 出像 ” (出相 ),鲁迅先生的界定是 “ 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 ‘ 出相 ’。 ”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 “ 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 ‘ 出相 ’”。 戴不凡先生则认为, “ 舍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 ‘ 出像 ’‘ 全图 ’” ,即整页的插图谓之 “ 出像 ” 和 “ 全图 ”。 前两种解释与 “ 全像 ” (全相 )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 “ 出像 ” 与 “ 全图 ” 的意思相同。 关于“ 全图 ” ,鲁迅先生的解释是 “ 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 ‘ 全图 ’”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 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为 ‘ 全图 ’”。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 “ 全图 ” 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 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另一者则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 出像 ” 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 “ 出像 ” 命名的。 万历元年 (1573 年 ),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 “ 出像 ” 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 126 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 (1592年 )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 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 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 也就是说,小说中 “ 出像 ” 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 (1581 年 )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 玦 记》是现存较早的以 “ 出像 ” 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 (1586 年 )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 (1591年 )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 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 “ 出像 ”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玉 玦 记》共 36 折, 30 幅插图,《还带记》共 40 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 43折, 10幅插图。 细查这些插图会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 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 “ 出 ” 与 “ 折 ” 往往是通用的, “ 出 ” 也就具有了 “ 折 ” 的意思, “ 相 ” 指故事情节图,那么 “ 出相 ” 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 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 如果说《玉 玦 记》中的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 43折仅有 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 以《拜月亭记》为例,这 10 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 “ 世隆自叙 ”“ 瑞兰自叙 ”“ 兄妹逃军 ”“ 隆兰遇强 ”“ 世隆成亲 ”“ 兴福离寨 ”“ 汴城聚会 ”“ 试官考选 ”“ 官媒送鞭 ”“ 成亲团圆 ” ,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 “ 出像 ” 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 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 “ 出像 ” 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 1.下列说法 不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 A.对于 “ 出相 ” 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 “ 上图下说 ” ,就是所谓的“ 出相 ” ,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 “ 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 ‘ 出像 ’‘ 全图 ’” ,整页的插图就是 “ 出像 ” 和 “ 全图 ” ,他认为 “ 出像 ” 和 “ 全图 ” 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 “ 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 ‘ 全图 ’” ,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的。 D.鲁迅先生对 “ 出像 ” 与 “ 全图 ” 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解析: 选 C 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 “ 全图 ” 的解释是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2.下列说法 不 . 能作为画线句 “‘ 出相 ’ 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 ” 的论据的一项 是 (3 分 )( )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 “ 出 ” 与 “ 折 ” 往往是通用的, “ 出 ” 就有了 “ 折 ”的意思, “ 相 ” 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 126 幅插图,每一幅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解析: 选 D 该项强调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四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扬。 ③ 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客向丞相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④ 王羲之在书法上造诣极高。 《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 从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从书法的角度看,被誉为 “ 天下第一行书
运用了 “ 思人树 ” 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诚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6~ 7 题。 (11 分 ) 导学号 30994078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2、期为 35 天,用稻草比自然出笋早 20天。 三、人工浇水。 一般于 9 月份灌一次水,结合施笋芽分化肥和孕笋肥,每 667平方米施 25 公斤尿素加 50 公斤复合肥。 11 月下旬应灌一次透水,再撒施 50公斤复合肥和 30 公斤尿素,让笋芽吸足水分和养分。 四、覆盖保温。 12 月中下旬将稻草铡断,每把稻草铡成 34 段。 稻草过长笋容易变歪,影响销售;稻草过短耗工大,易腐烂,发热期短
2、节约营养,减少消耗,促进花芽分化。 肥水管理果树开花结果,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树体极端衰弱,果实采收后应及时补充氮、磷、钾速效肥,增施有机肥并适当补水。 此时施肥,土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快,根系吸收能力强,能迅速弥补树体营养不足,并为下年丰产积累养分。 施肥量应施果树全年总需营养量的 60左右。 果树全年总需营养量要根据树龄、树势、产量、肥料种类而定,总体原则是按生产 100
/出于众人之所同愿 /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 /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D. 筑堤重事也 /然在防遏水患 /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 /故用工虽大 /而民不劳 /成功虽速 /而人不怨 【解析】 这段话主要谈 “ 筑堤 ” 的意义以及百姓对这件事的反应,断句时要注意句式的整散结合。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C ) A. 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 ,
而被变法派打击;王安石变法失败,苏轼发现变法有合理的地方,又上书保留变法某些合理的地方,因此又受到守旧派的打击。 苏轼处处从实际出发,讲真话,不掩饰。 他如苦茶一样为人不喜,但始终不改变自己,自己却吃尽了苦头,才有了屡遭打击的命运。 品味苏轼这杯苦茶,入口虽 “ 苦 ” ,然后感觉是香甜,我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滋养。 (有删改 ) 点评: 苏轼是人生的智者,更是人生苦难的品尝着。 坎坷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