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阶段质量检测二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说什么崔衍不供给 (她 )衣食呢。 ” 崔伦才明白 (其中隐情 ),从此崔伦就不听信李氏的诬陷之言了。 崔衍调任清源县令,勉励老百姓耕田,让流亡的百姓归附,观察使马燧上书表彰他的才能,朝廷将他调任美原。 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给李氏所生的儿子崔 郃 偿还数不清的债务 , 所以崔衍官职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儿女仅仅免受饥寒 (衣食没有富余 )。 后来 (崔衍 )历任苏、虢二州刺史。 虢州地处陕、华 二州之间,而赋税却 (比其他两州 )重了好几倍。 崔衍向朝廷禀报赋税太重。 当时裴延龄统管度支,正致力于聚敛赋税,于是私下对崔衍说: “ 以前的刺史没有揭露这件事的,您应该停止 (揭露 )。 ” 崔衍不听,又上奏说:“ 我所治理的地区大多是山田,并且处在驿站传递的要道上,连年歉收,百姓全部流离失所。 不减免租税,百姓会活不下去。 臣看到近来诸郡议论民生,弊病在于官吏不为百姓向上陈述请求,不反映真实情况。 不担忧陛下不忧民抚恤,而担心申请的不符合事实,不担心朝廷不怜恤宽恕。 陛下提拔臣去治理大郡,我怎能想要看到百姓困顿却犹豫观望不说呢。 ” 唐德宗认为他词理中肯直率,于是特别下令度支给减轻赋税。 崔衍升任宣州歙县池州观察使,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 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大多是名流,后来大多显贵通达。 (崔衍 )享年 69 岁。 死后朝廷加封他为工部尚书。 崔衍生活简朴节约敬畏法律,家无侍妾。 俸禄接济给亲族了。 丧葬嫁娶,靠他接济的有几十家。 到崔衍死时,家里穷得不能解决丧事,向朝廷上奏,朝廷赏赐 300 段布帛助办丧事,还给他相当的粮食。 在此以前,天下官吏喜欢在税收之外进奉钱财以便巴结皇上获得恩宠, 州郡财力被耗尽了, 为首的有韦皋、刘赞、裴肃。 刘赞死后崔衍代替了 他的官位。 以前上贡有金锡共十八种,都是两倍的价钱从州里买来的,老百姓被掏空了,大多逃离,崔衍来后,把它免除了。 在宣州十年,还是很勤俭的,府库也很充实。 等到穆赞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时, 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 因此宣州发生旱灾,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正是由于崔衍原有的积蓄。 路应担任观察使,因为崔衍对人民有恩惠,向朝廷说明情况,元和元年,皇帝下诏书褒扬赞美,给他的谥号为 “ 懿 ”。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完成 8~ 9题。 (11分 )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8.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5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偶。 (运用 “ 芳树 ” 对 “ 春山 ” , “ 花 ” 对 “ 鸟 ” , “ 自落 ” 对 “ 空啼 ” 来具体说明即可 )。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 请从 “ 景 ” 和 “ 情 ”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诗中 “ 花自落 ”“ 鸟空啼 ” 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4)题。 巴金:履行了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李 辉 重返巴黎,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 巴金深情地回忆到自己在 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雨果、左 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 在这样的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在 “ 文革 ” 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对他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折磨。 一个曾把真诚、勇敢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的人,怎能不对自己的软弱行为、对人格被扭曲而感到痛苦呢。 历史的风风雨雨,一个个朋友的坎坷命运,自己人生的复杂体验,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 他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丧失自我。 他直面 “ 文革 ” 对民族带来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终于写出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在《随想录》中,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1978 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 “ 伤痕文学 ” 以及 “ 暴露文学 ” 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 进而,他又把反思的范围从 “ 文革 ” 十年延伸到 “ 文革 ” 前十七年。 他的这一观点和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与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1980 年 4 月,在重返法国一年之后,巴金又到日本访问,出席世界笔会大会。 在大会所做的演 讲《文学生活五十年》里,他第一个这样明确地指出: “ 我认为那十年浩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不仅和我们有关,我看和全体人类都有关。 要是它当时不在中国发生,它以后也会在别处发生。 ” 在这里,巴金又一次表现出强烈的世界意识。 他还第一个说:建立 “ 文革 ” 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 不让历史重演 ” ,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 “ 文革 ” 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