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考物理沪科版第二次模拟试题word版3内容摘要:
镜所成的像 A′ B′。 18.在图 10 中,根据电源的正负极,标出通电螺线管的 N、 S 极和磁感线的方向。 图 8 图 9 图 10 四、 计算题 ( 共 26 分 ) 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9. 质量为 千克的水温度升高 20℃,求水吸收的热量 Q 吸。 【 c 水 = 103 焦∕(千克℃)】 ( a) ( b) ( c) 图 6 图 7 20.把重为 20 牛的物体匀速提升到 5 米高处,用时 40 秒。 求 ① 拉力 所做的功 W。 ② 拉力 所做 功 的功率 P 21. 如图 11 所示,实心正方体 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的重力均为 64 牛, A的边长为 米, B 的边长为 米。 ① 正方体 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A。 ② 正方体 A、 B 的密度之比。 ③ 若在正方体 A 和 B 上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体积 V 后, A、 B 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p180。 A、 p180。 B,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 V 的取值范围。 22. 在图 1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12伏且保持不变。 电阻 R1的阻值为 20欧,滑动变阻器上标有“ 50Ω 2A”字样。 闭合电键 S。 ① 求 通过 R1的电流 I1。 ② 若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为 50 欧时,求干路的电流 I 总。 ③ 当滑动变阻器阻值从 30 欧开始,两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使变阻器 R2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均为 10 欧,求两个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 五、 实验题 ( 共 18 分 )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作答 23. 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 (1) 的大小的工具, 在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 的实验中通常用弹簧测力计 来探究动力和阻力 , 在杠杆支点 (2) (选 填 “ 同侧 ” 或 “ 异侧 ” )情况下杠杆平衡的条件。 “ 测定物质密度 ” 的实验中 , 除了要用到量筒,另一个主要的实验器材是 (3) ,它工作时相当于一个 (4) 杠杆( 选填 “ 省力 ” 、 “ 费力 ” 或 “ 等臂 ” )。 24. 某小组同学 在做“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他们都将凸透镜放置于光具座的 A点 ( 50 厘米刻度处)且保持不变,如图 13 所示。 现有焦距为 10 厘米或 15 厘米的凸图 11 图 12 A2 A1 透镜可选择。 ① 一位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侧, 在 光具座 另一侧 68厘米刻度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是 (5) 厘米。 ② 另一位同学先后两次将 点燃的 蜡烛放在 图 13 中 距 B 点 6 厘米处 ( B 点位置为 30 厘米刻度处) , 在 凸透镜的 (6) ( 选填“ 左 ”或“ 右 ” )侧移动 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 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 具座上 (7)。20xx中考物理沪科版第二次模拟试题word版3
相关推荐
模)从﹣ ,﹣ 1, 0, 1这四个数中,任取一个数作为 m的值,恰好使得关于 x, 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整数解,且使以 x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y=( m+1) x+3m﹣ 3的图象不经过第二 象限,则取到满足条件的 m值的概率为 . 【分析】 首先由题意可求得满足条件的 m值,然后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关于 x, 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整数解, ∴ , ∴
解答】 解:由图可知,抛物线与 x轴有 2个交点,所以 b2﹣ 4ac> 0,故 ① 错误; 对称轴在 y轴右侧,则 x=﹣ > 0,故 ② 正确; 抛物线开口向上,则 a> 0, 而对称轴在 y轴右侧,则 a、 b异号,所以 b< 0, 其与 y轴的交点( 0, c)位于 y轴的负半轴,则 c< 0, 所以 abc> 0,故 ③ 正确; ∵ a> 0, b< 0, c< 0, ∴a ﹣ b﹣
号 1~6数据中物距 u、像距 v的变化情况及成像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9)。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 数据中像距 v 与物距 u的比值及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 10)。 ③ 小华同学在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成像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猜想: “当物 体处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 ”。 ( a)在分析比较
值范围。 22.如图 13 所示, 实心 正方 体甲和 轻质柱形 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 正方体甲 的 边长为 米 , 密度为 2103 千克 /米 3; 容器乙的 底面积为 1102米 2, 内盛有 米深的水 ,且 容器乙足够高。 求: ① 实心 正方体甲 的质量 ; ②水 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 ; ③ 现从 正方体 甲中挖出一个高度为 米,底面积为 S的柱体,并将该柱体放入容器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