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8实验分析和设计含解析内容摘要:

,。 【答案】 ( 1)生理盐水灌胃 ( 2) (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② 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基本不变。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实验设计 【名 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实验设计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基本概念理解、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 本题的难点是实验结果的图形描述, 高考考查的绘制坐标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绘制曲线图,另一种是绘制柱状图 (或直方图 )。 但不管绘制的坐标图属于哪一种,都应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以理解图示含义。 这两种图形的共性是:往往将横轴的变化量作为自变量,纵轴的变化量作为因变量;若在同一坐标中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时,都要在图例中注明。 但其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当需 要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时,常采用曲线图;当需要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呈现结果时,常采用柱状图。 一个规范的坐标图绘制如下图: 22.( 2020江苏卷 .28) ( 8分)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 IAA)和脱落酸( 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为开展海带的组织培养,取海带的叶状体基部切块作为 _____,转到含激素 ______的培养基上,经 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 2)右图为海带中的 IAA和 ABA与海带生长变化的关系。 海带 增长率与 IAA含量呈 _____(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原因是 _________。 ( 3)已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 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____(填“是”、“不是”)极性运输。 某研究组参照 11月和 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配置了两份 IAA+ABA 的混合液,研究了在增加紫外线光照射条件下,混合液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图,分析可知 IAA和 ABA对绿藻的生理作用分别是 ______。 【答案】( 1)外植体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脱分化 ( 2)正 相关 IAA降低, ABA增高 ( 3)不是 IAA促进生长, ABA有提高抗紫外的能力 【考点定位】植物组织培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名师点睛】此题是以植物组织培养为背景,考查 IAA和 ABA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曲线图,该曲线图呈现的是不同月份 IAA和 ABA含量以及海带月增长率,可分析出 IAA和 ABA对海带生长的影响: 海带增长率与 IAA含量呈正相关,与 ABA呈负相关。 再根据根据 5月份和 11月份 IAA和 ABA含量的不同,结合柱形图中正常培养和增加紫外光条件下 5月份和 11月份藻细胞数量的不同 ,得出 IAA和 ABA的作用。 23.( 2020江苏卷 .32) ( 8分)为了选择适宜栽种的作物品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 3个品种 S S S3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 1和图 2。 请回答以下问题: ( 1)最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品种是 ▲ ,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是 ▲。 ( 2)增加环境中 CO2浓度后,测得 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但 S3的光饱和点却没有 显著改变,原因可能是:在超过原光饱和点的光强下, S2的光反应产生了过剩的 ▲ ,而 S3在 光饱和点时可能 ▲ (填序号)。 ① 光反应已基本饱和 ② 暗反应已 基本饱和 ③ 光、暗反应都已基本饱和 ( 3)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既用于固定 CO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 ▲ 的合成。 (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CO2与 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的直接产物是磷酸丙糖( TP),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 下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 淀粉是暂时存储的光合作用产物,其合成场所应该在叶绿体的 ▲。 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 TP或 ▲ ,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合成由 ▲ 糖构成的蔗糖,运出叶肉细胞。 【答案】( 1) S2 S3 ( 2) [H]和 ATP ①②③ ( 3)核酸、蛋白质 ( 4)基质中 葡萄糖 葡萄糖和果糖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反应,暗反应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光合作用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含义,理解光照强度或 CO2含量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或暗反应的影响,从而引起某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如 [H]、 ATP、 C C5等;另外结合图像分析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24.( 2020江苏卷 .29) ( 9分)为了探索海藻酸钠固定化对绿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藻对含 Zn2+污水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用筛 选到的一株绿球藻进行试验,流程及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中的海藻酸钠作用是 , CaC l2的作用是。 ( 2)为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 CaC l2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藻活性,宜采用 洗涤。 图 1 中 1. 0%海藻酸钠组培养 24 h 后 ,移去凝胶球 ,溶液呈绿色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探索固定化藻对含 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选用浓度为 海藻酸钠制备凝胶球。 ( 4)图 2中空白凝胶球 组 Zn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结合图 1和图 2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 24~48h间 Zn2+浓度下降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72~96h间 Zn2+浓度下降速度较慢的原因有。 【答案】( 1)包埋绿球藻(包埋剂) 与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形成凝胶球(凝固剂) ( 2)培养液(生理盐水) 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凝胶球孔径过大) ( 3) % ( 4)凝胶球吸附 Zn2+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快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减慢,溶液中 Zn2+浓度较低 【考点 定位】固定化细胞,海藻酸钠, CaCl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固定化细胞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固定化细胞的过程,明确海藻酸钠与 CaCl2的作用;关于 固定化藻对含 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结合曲线图进行分析,两幅曲线图均有两个自变量,分析时应控制一个自变量不变,分析另一个自变量对纵坐标的影响。 25.( 2020北京卷 .29)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 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 1) EV表面的糖蛋白( EVGP)作为 _____刺激机体产生 ____性免疫反应。 (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 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 EVGP抗体的水平。 据图 1,应选取 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 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发呢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 根据图 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 _____________。 ( 4) 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 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 A、 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 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 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 i、 ii、 iii、 iv处(填“ A”或“ 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抗体 组别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________ ii________ 对照组 1 iii________ iv________ 对照组 2 同 ii 同 ii ②若 A、 B与 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 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 (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 A、 B与 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 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 EV病毒提供两种思路 ______________。 【答案】 ( 1) 抗原 特异 ( 2) 甲 ( 3) Ⅲ和 V ( 4) ①方案一: 方案二: ②与对照组 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2 ( 5) 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 A、 B进行治疗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思路三:针对 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实验设计和分析。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 这些知识点:①免疫的知识及其免疫学的应用的原理,单抗的作用;②以免疫为知识背景考查的实验设计、分析。 想要设计、并准确分析该题,就需要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在本题中首选我们要明确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两种单抗 A、 B与 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因此结合题设就可明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A、B两种单抗及无光抗体,因变量是荧光强度。 在分析时,可以做出的假设有两种:一种是两种单抗 A、 B与 EVGP结合的位点是相同,另一种是两种单抗 A、 B与 EVGP结合的位点不相同。 依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26.( 2020北京卷 .30) ( 18分)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 __________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 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 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 _______________结合后,酶 T的活性 _______________,不能催化 E蛋白磷酸化,导致 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 3)酶 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 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 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 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 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 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 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 _____________。 ( 4) 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 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 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 (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 R蛋白发生了与 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 _____________。 【答案】 ( 1) 自 显 表现型的分离比 ( 2) R蛋白 被抑制 ( 3) 有 杂合子有野生型基因,可产生有活性的酶 T,最终阻断乙烯作用途径 ( 4) 2与野生型杂交, 1F 中突变基 因表达的 R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导致酶 T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其表现型与 2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 ( 5) 推迟 【解析】 ( 1) 对于植物而言,可通过自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 若亲本为突变性状,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性状可遗传,且为显性突变。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3: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 【考点定位】变异的判断、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为信息题,解答 信息题的关键是要能从图中或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 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的酶 T的活性的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本题的解答紧紧围绕酶 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 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 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 27.( 2020北京卷 .31)( 16分)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 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 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 M)砧木上,结果见图 1. (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 形成 组织后,经 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 2)研究者对 X和 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 2。 由图可知, M植株的 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变异,部分 P基因片段与 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 P L基因( P L)。 以 PL为模板可转录出 ,在 上翻译出蛋白质, 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 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 为探明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 实验材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