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 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 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 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①④ ;属 于虚像的是 ②③⑤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 ②⑤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 ③④ .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8.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 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 【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9.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 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C.只能在墙上看到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D. 不能在墙上看到所画图案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由于凸透镜在灯泡与墙壁(光屏)之间移动,这样就会不断的改变物距,会出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等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等于一倍焦距;小于一倍焦距等各种情况.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去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解答】解: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且此时的物距与像距之和大于三倍焦距.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此时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综上分析,不 可能发生的有 C. 故选 C. 【点评】在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时,除了按物距大小来判断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外,比较物距、像距的大小也能迅速判断出物体所成像的性质: u> 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u< 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下列跟密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天然气的家庭其报警装置应放在灶台下方,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调配鸡尾酒时,质量大的一种沉在下面 C.部队行军时携带的饼干与常用饼干相比,质量相同时的体积更小 D.在测量油的密度实验时,测空杯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考点】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 A、从分子量上去判断天然气和空气的密度大小,然后才能确定报警装置的安放位置; B、调配鸡尾酒时,不同颜色的酒的密度不同; C、根据公式 v= ,可知,密度越大,体积越小即可分析此题; D、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去分析,因为杯子中的油是不可能完全倒出来. 【解答】解: A、可以从分子量上判断,甲烷 16,空气约为 29,所以空气密度大,故本选项错误; B、因为调配鸡尾酒时,各种颜色的酒它们的密度不同,密度小的总要漂浮在密度大的上面,而不是质量大的一种沉在下面,故本选 项错误; C、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时的饼干相比,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v= ,可知,密度越大,体积越小,便于携带.故本选项正确; D、因为在测量油的密度实验时, ① 将适量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质量, ②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③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后的烧杯质量,然后用 ① ﹣ ③ 就是倒出的油的质量,就可以算密度了; 所以不必测空杯的质量,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尤其是 D“ 在测量油的密度实验时,测空杯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 ,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因 此应向学生特别强调. 11.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 “ 气凝胶 ” 是人类在探索新材料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 1400℃ 的高温,而密度只有 3kg/m3.一架用钢材( ρ 钢=10 3kg/m3)制成的质量约 160吨的大型飞机,如果用 “ 气凝胶 ” 做成,其质量相当于( ) A.一片鸡毛的质量 B.一只鸡蛋的质量 C.一个成年人的质量 D.一台大卡车的质量 【考点】质量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 【分析】先算出大型飞机的体积,再由 “ 气凝胶 ” 的密度算出质量.然后估测. 【解答】解:飞机 体积: V= = =, m′=ρ′v=3kg/m 3 3=. 一片鸡毛的质量不过 1g,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 50g,一台大卡车的质量大约有几吨,一个成年人的质量大约几十千克. . 故选 C. 【点评】对于估测题首先要对物理单位大小有所了解,再就是平时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本题与以往的估测不太一样,要注意先把质量算来再进行估测. 二、填空题( 21 1分 =21分) 12.( 1)如图甲所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cm; ( 2)如图乙所示, 小明在使用天平测量苹果质量时,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测量质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 【考点】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没从 0开始,把 处当作 “0” 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2)天平的正确使用: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 衡;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解答】解:( 1)图中刻度尺 1cm又分为 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 1mm;本次测量起始端没从 0开始,把 “0” 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度,即物体长度 =﹣ =. ( 2)如图,错误的操作是: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 故答案为:( 1) ;( 2)测量质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 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3.如图所示,夏天里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熔化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主要发生在 袋外 (填 “ 袋内 ” 、 “ 袋外 ” 或 “ 袋内和袋外 ” )表面;同时发现,冰变成水后,塑料袋向四周鼓起来,这是因为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液体的压强的特点;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判断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前后的状态 ,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进行判断. 【解答】解:冰变成了水,是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塑料袋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塑料袋向四周鼓起来,是因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故答案为:熔化、液化、袋外、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物态变化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14.如图是一款型号为 20的家用高压锅,这里的 “20” 是指锅身的直径是 20 cm (填单位);高压锅密封性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 沸点 ,当食物煮熟后 从限压阀处喷出的 “ 白气 ” 是 水蒸气遇冷液化 形成的. 【考点】长度的估测;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参照思想;顺推法;估算法;其他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了解确定合适的单位; ( 2)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20cm,家用高压锅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 20cm左右;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密封性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 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 高压锅限压阀中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得到 “ 白气 ” . 故答案为: cm;沸点;水蒸气遇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