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训练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1g硫粉与 1g氧气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生成了 2g二氧化硫. 【解答】 解: A、分子之间有间隙, 1L水与 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2L,故 A错误. B、 1g镁和 1g硫酸并没有完全反应,即使完全反应,由于氢气的外逸质量也不会等于 2g,故 B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会在含有其他分子,故 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1g 硫粉与 1g氧气会完全反应,生成 2g 二氧化硫,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9.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颜美容等功效, 百合中含有秋水仙碱,其化学式为 C22H25NO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碱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秋水仙碱分子由 22个碳原子、 25个氢原子、 1个氮原子和 3个氧分子构成 C.秋水仙碱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11: 3 D.秋水仙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物 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 A.秋水仙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秋水仙碱分子是由 22个碳原子、 25个氢原子、 1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22个碳原子和 6个氧原子,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11: 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秋水仙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2 ):( 125 ):( 141 ):( 166 )=264: 25: 14: 96,由此 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涉及两种氧化物 B.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3: 1 D.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保持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判断物质的类型; B、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C、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 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故 A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 B不正确; C、由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图示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水分子反应,所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故 C不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 D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种类,煤的利用,属于基础的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 1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事 实 解释 A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石墨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能够导电 C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 里还原出来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不锈钢焊接使用氩气做保护气 氩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性质决定用途. 【分析】 A、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使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字迹长时间不会变化; B、石墨能够导电所以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是焦炭具有还原性; D、根据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使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字迹长时 间不会变化,所以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 A正确; B、石墨能够导电所以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故 B正确; 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是焦炭具有还原性,故 C错误;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氩气用作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应熟悉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利用性质来解释在生活和生产中碳单质的用途,知识强,较易回答. 12.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 H2O和 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 CO2和 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 C和 H C.因为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个,所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分析】 A、对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从这个角度分析本题;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情况; C、根据含有不同元素的还有可能是混合物分析; D、可举例说明,如氢、氦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2,但属于非金属元素. 【解答】 解: A、对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H2O和 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 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 CO2和 H2O,反应后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前也应有三种元素,又因为反应物质中有氧气,故只能判断蜡烛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故 B正确; C、含有不同元素的还有可能是混合物,故 C错误;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四个,但最外层电子数为 1或 2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氦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2,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D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学会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证实结论的错误,即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13.一定质量的木炭和过量氧气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加热,充分反应.以下能正确 反映容器内有关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实验操作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木炭与过量氧气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因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解: A、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有剩余,故错误; B、刚开始没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最终反应完质量不再变化,故 B错误; C、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木炭被反应完,故错误;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 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图象时,要从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角度考虑,考虑问题要全面,才能正确作答.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g 30 20 15 10 反应后的质量 /g x 23 y 16 A. x+y=35 B.发生变化的 b与 d质量比为 1: 2 C.当 y≥15 时,该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D.当 x为 25时, y一定为 10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b物质反应后增加了 3g,是生成物; d物质反应后增加了 6g,是生成物;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相关选项的正误. 【解答】 解: A、 x+y=30+20+( 10+5) =6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 b与 d的质量比为: 3g: 6g=1: 2,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 y≥15 时,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当 x为 25时, y一定为( 30+20+15+10)﹣ 25﹣ 23﹣ 16=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 5小题,共 26 分) 15. H、 C、 O、 Ca是初中常见的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 1)黑色的固体 C . (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O2 . ( 3)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O2 . ( 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CaCO3 . ( 5)汽水里含有的一种酸 H2CO3 . ( 6)能燃烧的气体单质 H2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 1)黑色的固体为碳,化学式为: C;故填: C; (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收集氧气,化学式为: O2;故答案为: O2; ( 3)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化学式为: CO2;故答案为: CO2; ( 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故填: CaCO3; ( 5)汽水中含有碳酸,故填: H2CO3; ( 6)氢气是一种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单质,故填: H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16.钾原子与氟原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如下图: ( 1)钾、氟原子在结合过程中要失去、得到电子的原因是它们都要形成 稳定结构 结构;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由 离子 (填 “ 分子 ” 、 “ 原子 ” 或 “ 离子 ” )构成. ( 2)某元素 R的原子序数为 m,能够形成核外有 x个电子的 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B . A. m═n B . m═n+x C . m。20xx-20xx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训练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a|﹣ 3﹣ 7=0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则 a等于 _________ 1上午 9点 30分,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成的角为 _________ 20.用完全一样的火柴棍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拼成 “ 金鱼 ” 形状的图形,则按 照这样的方法拼成第 4 个图形需要火柴棍 __________根,拼成第 n 个 图形( n 为正整数)需要火柴棍__________根(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 三
2、 200 倍液浸种 5 分钟或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 2 小时,晾干播种(防治粉痂病、痉痂病)。 播种后覆土前,可沟喷 1 次 1:1:200 倍的波尔多液,或 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喷洒一次熟石灰粉,每公顷 450750 千克(防治晚疫病、立枯丝、核菌病)。 2播种后病虫害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种类多,其中北方的晚疫病和南方的病毒病,以及马铃薯瓢虫、块茎蛾等为害最为严重
星期 一 二 三 四 ] 五 实际生产量 +5 ﹣ 2 ﹣ 4 +13 ﹣ 3 ( 1)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本周前三天生产自行车的总数; ( 2)该厂实行每日计件工资制,每生产一辆 车可得 60元,若超额完成任务,则超过部分每辆另奖 15元;少生产一辆扣 20元,当 n=100时,那么该厂工人这一周的工资总额是多少元。 ( 3)若将上面第( 2)问中 “ 实行每日计件工资制 ” 改为 “
2、熟期为防止果蝇危害,爱文果实均进行套袋处理,白色纸袋在成熟时,从袋外即可隐约看见透明中带红的果实,此时为采收适期。 (三)金煌金煌品种可因产期调节处理与否而使产期提早至 5 月或延后到 8 月。 未调节产期者约在 7 月采收,提早产期处理者一般可在 56 月成熟采收。 金煌通常套内层黑色的牛皮纸袋,采收时须预留果梗及防止果梗折断而流出乳汁。 由于其成熟期不一致
m/h,合 m/s (保留一位小数 )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列车上的监控系统,通过对高速运转车轮的热辐射产生的一种不可见光进行检测 ,实现对车轮温度的实时监控.这种不可见光是 . 16. 身高为 m的 小华 站在大穿衣镜前 l m处, 通过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整理自己的服饰,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若她以 后,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此时的像高 m.
) A.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原子 D.氧原子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据此解答. 【解答】 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 n个 H2O分子和 n个 H2SO4分子中含有相同的是氢原子的个数,故选 C. 【点评】 化学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