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内容摘要:
析: (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解:在进行 “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 时,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 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因此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 D、十只. 故选: D. 点评: 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常采用多次重复实验以及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15.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 ) A.鱼类的季节性洄游 B.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 C.蛾类的夜间活动 D.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 水面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解答: 解: A、水温随季节转移而变化,鱼类也随水温高低,各自选择适宜的环境迁移,因此发生 “ 季节性洄游 ” ,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故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刺与沙漠地区缺少水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蛾类夜间活动,白天不出来与阳光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D、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是因为缺氧,与氧气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结合着具体 的实例掌握. 16.下列探究活动的哪一步属于提出问题 ( ) A.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一运动的白点 B.心想这是生物吗 C.于是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D.原来是草履虫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 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 表达交流.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 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 A、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一运动的白点,属于科学探究的发现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心想这是生物吗,属于属于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故符合题意; C、于是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的实施计划,故不符合题意; D、原来是草履虫,属于科学探究的得出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 17.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 ( )等气体. ① 氧气 ② 二氧化碳 ③ 氮气 ④ 氢气 ⑤ 一氧化碳. A. ①②③ B. ①⑤④ C. ②③④ D. ⑤④ 考点: 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氧气( 21%)、二氧化碳( %)、氮气( 78%)、稀有气体( %)和其他气体( %).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 2202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 立足点 ” ;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 150米以内, 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可见 A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大气圈中 空气的主要成分. 18.人们移栽植物幼苗的时候,往往在初期对幼苗进行遮荫,主要是为了使植物生长所需要的 ( )不受影响. A.空气 B.光照 C.水 D.土壤 考点: 蒸腾作用的意义.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分析答题. 解答: 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人们移栽植物幼苗的时候,往往在初期对幼苗进行遮荫,就使得光照不是很强,不利于气孔的开启,影响水蒸气的外出,降低了蒸腾作用,使植 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出现萎蔫现象,提高了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 C正确. 故选: C 点评: 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移栽植物的成活. 19.连续阴雨时,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会爬出洞穴,此现象与生物哪一因素有关。 ( ) A.呼吸 B.营养 C.排出体内废物 D.生长和繁殖 考点: 生物的特征.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生长和 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解: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连续阴雨时,由于雨水把土壤中的缝隙塞满,导致土壤中的氧减少使蚯蚓无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出洞穴. 故选: A 点评: 解答此题可结合生物的六大特征来分析,明确蚯蚓爬出洞穴是为了呼吸. 20.叶片宽大的植物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的沙漠,沙漠边缘种植的防护林,树木叶片大都细小,这是为了 ( ) A.减少风的阻力 B.便于吸收二氧化碳 C.有助于光合作用 D.减少水分散失 考点: 蒸腾作用的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解答: 解: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沙漠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缺水,叶片小,可以减少上面部分对水分的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如果叶片宽大就会造成水分大量散失,使得植物因缺水而死亡. 故选: D 点评: 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结合者一些具体的实例来理解掌握. 21.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是 ( ) A.沙漠中生活的骆驼,蹄子宽大 B.鱼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 C.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根特别发达 D.蚊子飞行时翅的振动发出声音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A、沙漠中生活的骆驼,蹄子宽大,可以防止陷入沙土中,适应干旱缺水 的沙漠中松软的地质特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 A不符合题意; B、鱼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其中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鲫鱼游泳的动力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 B不符合题意; C、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根特别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是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是对环境的适应,故 C不符合题意; D、蚊子飞行时翅的振动发出声音,是翅膀的振动引起的,不是对环境的适应的表现,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解答 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22.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养鸡场中的人与鸡 B.田地中的蔬菜与杂草 C.草原上的狼与鹿 D.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考点: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 ① 共生 ② 寄生 ③ 捕食 ④ 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在.田地中的蔬菜与杂草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因此属 于竞争关系. 故选: 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3.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种子可较早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因素是 ( ) A.充足的水分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黑暗的环境 考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需要内部条件和外界条件,据此答题. 解答: 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早春播种时,由于外界温 度还比较低,为了确保种子萌发的适宜的温度,农民往往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 故选: C 点评: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中考的重点,多以实验题或是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24.陆生生物的生活场所是 (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岩石圈以下 考点: 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 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 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 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 2202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 立足点 ” .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 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 “ 立足点 ” .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 2500~ 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 150米以内, 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各个圈层里的生物. 2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临朐桑 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为。20xx-20xx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
相关推荐
2、害,果肉无硬块或白斑,以完全没有病斑和损伤者为一等;没有严重损伤或虽有轻微疤痕而无伤大雅者为二等。 凡受果实蝇和吸果夜蛾为害或感染蒂腐病者;炭疽病斑多者或面积大者均不能作商品果。 按品种类型和大小分级在同一箱果中应属同一品种,按品种类型的果重分级:白象牙芒和大白玉芒等大果型品种以 400 克以上为一级,300399 克为二级,200299 克为三级;吕宋芒,青皮芒,紫花芒等中果型的品种以
球的形状特征是( ) A、一个正球体 B、一个椭圆球体 C、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D、赤道稍扁的球体 1下 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 A、西经 30度,北纬 30度 B、西经 10度,北纬 10度 C、东经 170度, 南纬 30 度 D、东经 175度,北纬 10度 1两人同时同速从南极出发,分别沿 40176。 E和 20176。 W向北行进,产生的情况( ) A
人,灯泡都能接通电源发光。 请按题意将图 11( a)的电路连接完整。 (2)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方向如图 11(b)所示,请在图 11(b)中标出电源的“ +”、“ ”极. 三、实验探究题 (第 15题 5分,第 16题 8分,第 17题 9分,共 22分)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 装置做了如图 12甲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 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 和煤油(ρ水>ρ煤油)。
. 3. 下面的频数分布折线图分别表示我国 A市与 B 市在 2020 年 4 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的情况,记该月 A市和 B 市日平均气温是 8℃的天数分别为 a 天和 b 天,则 a+b= . 【答案】 12. 4. 如图,已知 a∥ b,小亮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 b 上.若∠ 1=35176。 ,则∠ 2 的度数为 . 【答案】 55176。 . 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 a, b, c
16.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黄战胜了蚩尤 17.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 ) A、堵塞 B、疏导 C、抽干 D、蒸发 18.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19.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