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选修6物质的检测综合检测同步测试内容摘要:

弱酸,电离程度比较小。 H+ 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酸性顺序为: ② ① ④ ③。 13.某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如下: ,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 不. 正确的是 ( ) A.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 只有一种 B.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 8 mol NaOH 反应 C.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 2 mol Br2反应 D.该有机物可跟 NaHCO3溶液反应 解析:选 C。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均为 ,故 A正确; 1 mol酯水解 (碱性下 )需 1 mol NaOH,酚羟基需 6 mol NaOH,羧基还需 1 mol NaOH,故 B正确;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该有机物能与 NaHCO3反应,故 D 正确。 14.根据下列描述的实验现象能判断相应的化学反应基本完成的是 ( ) A.酯化反应后滴加混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 ,红色变浅 B.油脂皂化反应后,静置,反应混合液不分层 C.蔗糖水解后,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液溴和苯的混合物持续沸腾时,导管末端的硝酸银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解析:选 B。 A项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若反应后混合液中含有未反应的 CH3COOH,则滴入 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 Na2CO3+ 2CH3COOH===2CH3COONa+ CO2↑ + H2O,从而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通入酚酞则红色变浅,而且酯化反应以无机酸 (常用浓 H2SO4)作催化剂,同样会使酚酞颜色变浅或消失,这不能作为此反应已完成的判断依据。 B 项油脂不水解,皂化反应后生成羧酸盐和醇 (丙三醇 ),它们均易溶于水,故反应完成后混合液不分层,若有未 反应的油脂则分层,故 B 项符合题意。 C 项蔗糖的水解往往是在 H2SO4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反应混合液肯定呈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即反应不管是否进行到底都会有此现象,不合题意。 D项液溴与苯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后,体系处于沸腾状态,反应过程中生成的 HBr 气体必然逸出,故导管末端的 AgNO3 溶液肯定会出现淡黄色沉淀 (Ag+ + Br-===AgBr↓ )但这并不标志反应基本完成,不合题意。 15.亚硝酸钠俗称 “ 工业盐 ” , 有很强的毒性,因外观与口感和食盐相似,而常常被误用、误食,为了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某研究性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得知:亚硝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亚硝酸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易分解为两种气体,据此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 分别向盛有两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如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为亚硝酸钠; ② 用洁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无色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出现蓝色的是亚硝酸钠; ③ 向两支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变棕黄色的是亚硝酸钠; ④ 分别向盛有两 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另一支试管内是亚硝酸钠。 其中能够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的操作及结论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解析:选 C。 亚硝酸钠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即不能利用硝酸银溶液来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所以操作 ④ 错误。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5 分 ) 16. (10分 )在中和滴定操作过程中,由以下各项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实验误差,用 “ 偏高 ” 、“ 偏低 ” 或 “ 无影响 ” 等填空: (1)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润洗 ,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2)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又用待测溶液润洗,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3)滴定管 (装标准溶液 )在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终了无气泡,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4)滴定前平视,滴定终了俯视,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5)滴定前仰视,滴定终了平视,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6)过早估计终点,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7)过晚估计终点,使滴定结果 ________; (8)用含 Na2O杂质的 NaOH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使测得盐酸的浓度 ________; (9)用含 Na2CO3杂质的 NaOH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使测得盐酸的浓度 ________; (10)洗涤锥形瓶时,误把稀食盐水当做蒸馏水,然后用锥形瓶装待测的盐酸,用 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对测得的结果 ________。 解析: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依据 c待= Kc标 V标V待 根据 V 标 的偏大或偏小判断 c 待 是偏高还是偏低。 如 (1)滴定管装液前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使标准溶液稀释,导致所消耗 V 标 偏大,使测定的 c 待 偏高;又如 (2)锥形瓶装液前用待测液润洗,会使锥形瓶内待测的溶质增加,导致所消耗的 V 标 偏大,使测定的 c 待 偏高,其余各项可仿此分析。 答案: (1)偏高 (2)偏高 (3)偏高 (4)偏低 (5)偏低 (6)偏低 (7)偏高 (8)偏低 (9)偏高 (10)无影响 17. (8 分 )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