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步测试1内容摘要:
Cl两种盐,正确; C项, X、 Y、 Z元素的气 态氢化物中, X(H2O)的沸点最高; D 项,四种元素简单离子中 S2- 半径最大, Na+ 、 O2- 、N3- 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正确。 答案: BD 2. X、 Y是 元素周期表中 Ⅶ 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 X的非金属性比 Y强的是( ) A. 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 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 Y的氢化物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 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 X从 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析: 本题是 Ⅶ A 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因此必须与本族元素的特性联合考虑。 A 选项中 X原子电子层数多于 Y,因此在同族中 X在 Y的下方,根据同主族元素由上向下,非金属性减弱可知, X的非金属性比 Y弱,故 A 错误; B 是氢化物的沸点问题, Y的氢化物如果是 HF, X的氢化物是 HCl,氢化物的沸点与非金属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B选项有一定的干扰能力; C项比较的是氢化物的稳定性, X的氢化物稳定,说明其非金属性强,举例如:稳定性 HFHClHBrHI; D中 Y单质能够将 X的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 Y非金属性强于 X,与题干相反。 答案: C 3. 已知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原子的 ( ) ① 质子数 ② 中子数 ③ 质量数 ④ 核电荷数 ⑤ 核外电子数 ⑥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⑦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⑤⑦ D. ③④⑤⑥⑦ 解析: 由原子序数定义可直 接得出 ①④⑤ ;由 ⑤ 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推 ⑥ ,如: 31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由 ⑥ 可推 ⑦ ,如: 31 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Ⅲ A族。 答案: B 4.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Ⅰ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 Ⅶ 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 ) A. HF B. NH4Cl C. NaH D. H2O2 解析 : Ⅶ A族元素原子在反应中易获得一个电子,显- 1价,如 NaH, C项中氢元素显- 1价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中氢元素均显+ 1 价,不能支持这种观点。 答案 : C 5.下列关于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叙述正确 的是 ( ) A.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都是酸 B.气态氢化物都可由非金属单质和 H2直接化合 C.气态氢化物是极性分子 D.气态氢化物都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 此题可以用反例法选择。 NH3水溶液显碱性;碲、砹等非金属不能直接与氢气化合;CH4为非极性分子。 答案: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 Ⅰ A 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 Ⅱ A 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第 Ⅵ A 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其沸点也最高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解 析: 同周期第 Ⅰ A 族元素金属性比第 Ⅱ A 族元素强,但不同周期比较,如 Na(Ⅰ A)、Ca(Ⅱ A),前者金属性较弱;第 Ⅵ 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 H2O,因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也最高;同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但低价态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不一定如此,如 H2SO4的酸性比 HClO 强;第三周期元素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 P3- S2- Cl- Na+ Mg2+ Al3+。 答案 : B 7. 下列事实一般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 ) A.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 1 mol金 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解析: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活泼性是指单质在水溶液中失电子的能力,失电子的能力越强,金属活泼性越强;所以 A、 C、 D都可以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而 1 mol金属单质失电子的多少由原子结构决定,与失电子能力强弱无关。 答案: B 8.短周期元素中,若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 8,则它们 ( ) A.一定是同族元素 B.周期数一定相差 1 C.只能形成 1∶ 1 型化合物 D.只能形成 1∶ 2 型化合物 解析 :原子序数相差 8的短周期元素可能在同一主族如氧和硫,也可能不在同一主族,如 H和 F;在短周期元素中列举符合条件的化合物可有 HF、 SO SO SiC 等。 答案 : B 9.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从左 往右改为 18列,碱金属为第 1 列,稀有气体为 18 列。 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只有第 2 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 B.第 14 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C.第 3 列元素种类最多 D.第 1 17 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析 :在长式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排列顺序为: Ⅰ A、 Ⅱ A、 Ⅲ B― → Ⅶ B、 Ⅷ 、 Ⅰ B、 Ⅱ B、Ⅲ A― → Ⅶ A、 0 族, 18 列元素应分别与以上各族对应。 所以第 2 列为碱土金属族,其最外 层有 2 个电子,但元素 He 及多数过渡元素的最外层也是 2 个电子;第 14 列为碳族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第 3 列为 Ⅲ B 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种类最多;第 1 17列分别为氧族和卤族元素,并非全部为非金属元素。 答案 : AD 10. a、 b、 c、 d、 e 是同周期的五种元素, a 和 b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呈碱性,且碱性ba; c 和 d 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dc;五种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 的离子半径最小,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 A. b、 a、 d、 c、 e B. e、 b、 a、 d、 c C. b、 a、 e、 d、 c D. c、 d、 e、 a、 b 解析: a和 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则 a、 b为金属,且失电子能力 ba(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ba); c和 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dc,即 c、 d为非金属,且得电子能力 dc。 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 子能力逐渐增强的规律,将 a、 b、 c、 d 四种元素大致排序为: 因为五种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 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 e应为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 bae(如 Na、Mg、 Al)。 答案: C 11. X、 Y为同周期元素,如果 X的原子半径大于 Y,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若 X、 Y均为金属元素,则 X的金属性强于 Y B.若 X、 Y均为金属元素,则 X的阳离子氧化性比 Y的阳离子氧化性强 C.若 X、 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 Y的气态氢化物比 X的稳定 D.若 X、 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Y强于 X 解析 : X、 Y是同周期元素, X的半径大于 Y,则 X的原子序数小于 Y。 若 X、 Y均为金属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从强到弱,离子的氧化性从弱到强,故 A项正确, B项不正确;若 X、 Y 均为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弱到强,气态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来越强,故 C、 D 项正确。 答案 : B 12.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试判断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 ( ) A. 6 B. 12 C. 26 D. 30 解析: 因周期表中 1~ 6 周期所含元素种数为 1 1 32,第 7 周期未排满,因此,同一主族相邻元素核外电子数 (或原子序数 )可能相差 18或 32,而题目中未说两种元素一定相邻,那么它们相差的电子数,只有 C 有可能。 答案 : C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有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含氧酸盐 B.所有主族。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步测试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鲁科版化学选修1关于衣料的学问同步测试
解在哪种溶剂中喷丝而成的( ) A、碳酸氢钠 B、硫酸 C、烧碱 D、二硫化碳 写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天然纤维织物具 有良好的吸湿性和耐磨性 B、合成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耐磨性 C、天然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但不耐磨 D、合成纤维织物 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但吸湿性较差 下列纺织纤维具有保暖性能的是( ) A毛织物 B腈纶 C蚕 丝织物 D氯纶 写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鲁科版化学必修1硫的转化同步练习
Cl2溶液,产生的沉淀为( ) A. BaSO4 B. BaSO3 C. BaSO4 和 BaSO3 D. BaS 二、非选择题 ,将铁粉与硫粉混合,不发生反应。 某课外活动活动小组将铁粉和硫粉按物质的量比 1: 1均匀混合,并置于水平放置且隔绝空气的玻璃管中,加热片刻,反应开始,然后撤去酒精灯,发现反应仍剧烈进行,并使生成的固体呈红热状态。 试回答: (1)上述现象说明了
鲁科版化学必修2塑料、橡胶、纤维同步测试
】选 D。 根据题中信息原子经济性指无副产物,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符合这一理念。 【解析】选 A。 由 “ 无论其含量为多少,燃烧后生成的 CO2的量总是一个常数 ” 得,聚合物中碳的百分含量和乙烯的相同,即两者的最简式相同,故选 A项。 (1)聚苯乙烯的链节是 _________,单体是 _________; (2)实验测得某聚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 (平均 值 )为 52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