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课堂精练内容摘要:

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生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 程中蒙受损失。 但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得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 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的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更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魂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技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就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 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王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