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该组底部以出现紫红色或紫斑的粉砂岩、泥岩为标志。 厚 190m,为陆相平原的曲流河亚相 —远源辫状 安全专篇 24 河流相沉积。 ( Q) 主要分布于沟谷中,以冲洪积砾石、砂为主,砾石成分多为砂岩。 厚 0~。 (二) 井田构造 XX 井田位于汝箕沟 — 宗别立向斜的西翼,煤系地层东西两端呈北东向,中部近东西走向,总体为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 70176。 ~80176。 ,局部近于直立或倒转,Ⅴ — Ⅶ线间地层较缓, 为60176。 ~65176。 区内构造复杂,断裂是主要的构造形迹,褶皱不发育。 矿区煤糸地层中断层发育,延伸长度在 100~1800m 间的主要断层有 27 条;落差在 50~526m 之间,已为钻孔控制的有 11 条(由东向西为: F F2 F90、 F2 F2 F1 F7 F1 F1 FF8)。 矿区断层发育,但规模性较明显,其规律和特点如下: (1)走向断层:数量不多,计有 F F F1 F1 F1 F4F45 七条。 按其性质可分为: ① 走向逆断层:延伸远,落差大,对井田构造具有控制意义,其中 F1 为延伸至小松山的区域性大断层, F3 受 F1 控制,井田内延 安全专篇 25 伸达 7km。 F F3 断层均位于煤系地层底部。 F4 F46 则受 F3 控制,为煤系中的次一级构造,往往使煤层露头缺失,但深部仍有煤层赋存,对煤层破坏并不严重。 ② 走向正断层:以 F1 F12 为主,分布于西部Ⅸ — Ⅻ之间,位于煤系下部,延伸均在 以上,落差由西向东递增,由 48~650m。 但对深部煤层的赋存影响不大,仅 F11 下盘深部缺失 8 煤。 (2)斜交断层:以 NE 向和 NW 向两组为主,个别呈 SN 向或 EW向( F F6)。 以 NE 向一组最发育,地表往 往呈曲线状延伸,落差较大,一般均在 100m 以上,且变化规律明显,如 F2 F26 由北东至南西落差急剧增大。 按其性质又可分正、逆两种,绝大多数为斜交逆断层,一般均为高角度倾斜,近于岩层倾角,此类断层对深部煤层切割频繁,破坏性大,在地表往往使煤层露头重复。 断层的倾角一般在 68176。 ~78176。 之间,地表处沿走向变化很大,如F26( 45176。 ~77176。 ), F7( 46176。 ~78176。 );地表至深部倾角变化亦较大。 如 F8地表倾角 45176。 ~50176。 ,深部为 71176。 , F4 地表倾角 76176。 ,深部倾角为 35176。 局部断层在地表出现反转现象,如 F F1 F15。 (3)伴随一些较大的斜交断层局部产生一系列同向的“边幕式”较小的断层。 如 F19 与 F79 的组合, F17 与 F7 F78 的组合。 (4)Ⅰ — Ⅱ线一带,辅 5— Ⅵ线之间及Ⅷ线以西,切断煤层露头 安全专篇 26 的小平移断层发育,其延伸长度一般 30~35m,煤层水平位移一般15~30m。 经 1 19 号钻孔揭示,在Ⅵ线上存在未出露地表,落差分别为206m、 114m,倾角 43176。 ~48176。 ,倾向南东,呈阶梯状切割 F F4的 F9 F95 逆断层及 F96 正断层,其中 F94 延伸至辅 5 线,长达1050m,以至严重破坏了该段中深 部煤层。 24 号钻孔在Ⅰ线上控制一组未出露地表,呈“叠互式”,倾角 31176。 ~40176。 ,倾向北西的逆断层,频繁切割该段深部煤层。 (5)煤系上伏石盒子组、石千峰群地层中的断层以 NE 或近于 SN的平移断层为主,地面延伸较长,一般在 数 百米以上,但大多只断到 1 煤层以上,对煤层影响很小。 煤系地层中主要断层大都有探槽及钻孔控制,除 F11 仅地表控制,无钻孔控制以外,其它断层均控制 可靠。 井田内主要断层特征见表 1- 2- 2。 区内煤系地层中的褶皱主要有两对。 (1)帽蒲鲁褶皱:位于Ⅷ线 — F10 断层之间,由一对背向斜组 成,轴向 N30176。 E,轴长 1450m,向斜北西翼陡( 80176。 ),南东翼较缓 ( 50176。 ) ,背斜两翼较对称,在煤系中出露面积约 ,是区内主要褶皱, 安全专篇 27 对深部煤层有一定影响。 (2)辅 4 线西侧,由一对轴长 150m 的短轴背向斜组成,轴向N50176。 E,出露面积 km2,其对深部煤层影响甚微。 此外,伴随强烈的断裂作用而产生的短轴牵引褶皱在煤系地层也可见。 如 F30 逆断层此起的轴向 N60176。 E,轴长 460m 的牵引向斜;F6 与 F1 F12 交叉部位, F1 F12 与 F3 交叉处均有牵引褶皱产生,该类褶皱对深部煤层没有 影响。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见有小面积加里东晚期闪长岩出露,辉绿玢岩脉仅分布于 XX 群。 安全专篇 28 XX 井田 主要断层特征表 表 1- 2- 2 编号 断层性质 位 置 断层特征 F3 走向逆断层 横贯矿区北部边界 走向中段近 EW,EW两端转为 N偏 E,倾向 N,局部南倾( Ⅲ 线处),倾角 35~70186。 , 全长 7 000 m以上,控制可靠。 F4 逆断层 走向 N80186。 E,倾角地表 76186。 ,钻孔中 35186。 ,倾向 SE,全长 140 m,落差 28 m, 控制较可靠。 F5 平移逆断层 敖甫子沟 走向近 NS,倾向 W,全 长 260 m,水平位移 250 m,地表切割 F3断层。 F6 平移逆断层 Ⅵ ~Ⅴ 线之间 走向 N85186。 W,倾向 N,全长 460 m,水平位移 330 m,地表切割 F3断层。 F7 逆断层 Ⅵ ~Ⅶ 线之间 走向 N85186。 E~EW向,倾向 N,倾角 46~78186。 ,全长 460 m,控制可靠。 F8 逆断层 西起确台沟,北东止于 Ⅶ 线东约 250 m 走向 N85186。 E~SN向 ~N15186。 E,倾向 SE,倾角地表 45~50186。 ,剖面为 71186。 ,全长 970 m, 落差 116 m,控制可靠。 F10 逆断层 西北起于辅 7线,北止于早布托沟 走向 N40186。 ~5186。 ~25186。 E,倾向 SE,倾角 49~52186。 ,全长 940 m,落差 300 m以上,控制可靠。 F11 走向正断层 起于 Ⅷ 线西约 550 m,止于 Ⅶ 线东约 100 m 走向 N65186。 ~55186。 E,倾向 SE,倾角 40~65186。 ,全长 1 150 m。 F12 走向正断层 Ⅶ ~Ⅷ 线之间 走向 N60186。 E,倾向 SE,倾角地表 42~85186。 ,深部 70~77186。 ,全长 1 800 m,落差由 SW向 NE 增大, Ⅶ 线处落差 350 m以上, SW端 48 m,控制可靠。 F13 平移正断层 Ⅷ 线西约 100 m处 走向 N15186。 E,倾向 NW,倾角 67186。 ,全长 110 m。 F14 正断层 Ⅷ 线 2号孔北约 20 m 走向 N53186。 E,倾向 SE,倾角 77186。 ,全长 530 m。 安全专篇 29 XX井田 主要断层特征表 续表 1- 2- 2 编号 断层性质 位置 断层特征 F15 走向正断层 Ⅵ 线 11 号孔北约 70 m 走向 N60186。 E,倾向 NW,倾角地表 74186。 ,剖面 40186。 ,全长 280 m,落差 64 m,控制可靠。 F19 正断层 辅 5 线 23 号孔北 50 m 走向 N30186。 E,倾向 SE,倾角 68186。 ,全长 340 m,落差 196 m,控制可靠。 F22 正断 层 Ⅱ ~Ⅳ 线西 500 m 走向 N40186。 E~NW 向 ~N75186。 E,倾向 S~SE,倾角地表 54~68186。 ,剖面 66~78186。 ,全长 1700 m,落差由 NE~SW 逐渐增大( 138~400 m),可靠。 F23 逆断层 Ⅲ 线 6 号孔北 250 m 走向 N75186。 E,倾角 75~78186。 ,倾向 SE,全长 550 m,控制可靠。 F24 逆断层 Ⅲ 线 6 号孔北 200 m 走向 N75186。 E,倾向 SE,倾角 77186。 ,全长 400 m,落差 280 m,控制可靠。 F26 逆断层 Ⅱ 线东 300 m~Ⅲ 线西 350 m 走向 N25186。 E~N80186。 E,倾向 SE,倾角地表 45~77186。 ,深部为 80186。 ,全长 1430 m, 落差由 NE~SW 逐渐增大( 100~600 m 以上),控制可靠。 F28 逆断层 走向 N60186。 E,倾向 SE,全长 240 m。 F30 逆断层 位于 Ⅰ ~Ⅱ 线之间 走向 N50186。 E,倾向 SE,倾角 79186。 ,全长 650 m,落差 170~300 m,控制可靠。 F31 走向逆断层 Ⅰ 线东约 300 m 矿区外围 走向 N10186。 E,倾向 NW,倾角 55186。 ,全长 530 m,被 F87切割。 F32 正断层 Ⅰ 线 24 号孔东侧 走向 N60186。 E,倾 向 SE,倾角 78186。 ,全长 1000 m。 F35 正断层 井田东部外围 走向 N30186。 E,倾向 SE,全长 3300 m。 F45 走向逆断层 Ⅰ 线东约 250 m 走向 N31186。 E,倾向 NW,倾角地表 45186。 ,剖面 49186。 ,全长 260 m,深部被 F9 F95 切割两次。 F46 走向逆断层 Ⅵ 线 11 号钻孔处 走向 N45186。 E,倾向 SE,倾角 74186。 ,全长 190 m。 安全专篇 30 XX 井田 主要断层特征表 续表 1- 2- 2 编号 断层性质 位 置 断层特征 F47 逆断层 11 号孔西 120 m 处 走向 N78186。 E,倾向 NW,倾角 78186。 ,全长 170 m。 F55 逆断层 Ⅷ线 2 号孔南约 20 m 走向 N55186。 W,倾向 NE,倾角 50186。 ,全长 100 m,落差 10 m。 F62 逆断层 Ⅴ ~Ⅵ线之间 走向 N75186。 E,倾向 NW,倾角 52186。 ,全长 200 m。 F79 逆断层 辅Ⅴ线 23 号孔北 50 m 走向 N30186。 E,倾向 SE,倾角 72186。 ,全长 55 m,落差 196 m。 F90 逆断层 Ⅲ线 16 号北北约 50 m 走向 N53186。 W,倾向 SE,倾角 81186。 ,全长 80 m,落差 526 m。 F91 逆断层 Ⅲ线 8 号北约 50 m 走向 N60186。 E,倾向 SE,倾角 78186。 ,全长 160 m,落差 43 m。 F93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据 4 号孔资料:倾向 SE,倾角 77186。 ,落差 54 m。 F94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据 11 号孔控制情况:倾向 SE,倾角 48~58186。 ,落差 206 m,全长 1050 m。 F95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据 1 19 号孔控制情况推测:倾向 SE,倾角 43186。 ,落差 114 m。 F96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据 19 号孔推测,断层倾向 SE,倾角 37186。 F98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24 号钻孔控制:断层倾向 NW,倾角 39186。 ,落差 14 m。 F99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24 号钻孔控制:断层倾向 NW,倾角 30186。 ,落差 34 m。 F100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24 号钻孔控制:断层倾向 NW,倾角 31186。 ,落差 8 m。 F101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根据 7 号钻孔推测,断层倾向 NW,倾角 33186。 ,落差 36 m。 F102 逆断层 地表未出露 根据 24 号钻孔推测,断层倾向 NW,倾角 40186。 ,落差 4 m。 安全专篇 31 三 、 含煤地层、煤层、煤质 (一) 含煤地层 XX 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11 层,煤层总厚度 m,其中太原组含可采煤层三层( 7 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三层( 7 下 、 9 煤层);山西组含可采煤层两层( 3 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两层( 2 上 、3 上 煤层);二叠系石盒子组含局部可采煤层一层( 1 煤层)。 (二) 可采煤层 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共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十一层,总厚 ,其中太原组上段( Ct3)地层厚度 140~ 212m,一般为 ,含 7 三层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三层( 7 下 、 9 煤);二叠系山西组( Ps)地层厚度 75m,含采煤层两层( 3 煤),局 部可采煤层两层( 2 上 、 3 上 煤);二叠系石盒子( Psh)地层厚度 190m,含局部可采煤层一层( 1 煤)。 现将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1 煤:位于石盒子组下部,局部可采,可采地段厚一般 1m 左右,结构复杂,夹矸最多达 7 层,且变化大,规律不明显,但夹矸层较薄,一般均在 以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