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一内容摘要:
, 领悟散文的意境要借助想象和联想,通过再现、补充和丰富作品描写的情景,形象生动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 2 段划线句子所描绘的面面。 ( 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5- 19 题。 ( 13 分)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 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 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 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5.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 2 分) 16.第②段主要说明了。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 3 分) 17.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 ;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 3 分)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 常喜爱种植桂花。 19.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 请简述理由。 ( 3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20- 24 题。 ( 13 分) 我们为什么活着 卫平。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一
相关推荐
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 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逐个输入),只能靠 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 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 50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 13— 19题。 (26分 )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 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
、颓废着。 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 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 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 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
完成 13— 18 题。 ( 14 分) ①最近认识一个朋友,是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到过致命的欺骗,还打过一场三年之久的麻烦官司。 现在他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活计,居无定所,四处飘荡,以济上也没有任何保障。 他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是不日落而息 —— 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 清澈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