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有些忙不过来。 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 机,我便买了一台。 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代替 了。 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 “ 买 台电动磨粉机吧。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小说先写师父赠送给 “ 我 ” 药碾子,然后写当年 “ 我 ” 跟师父学医的情形,这种倒叙手法 的运用突出了药碾子的重要。 B.惠风医馆位于一条巷子里,虽然地处偏僻,而且外观简陋,但是生意兴隆,求诊者络 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惠风医馆收费低廉。 C. “ 一看它落魄的样子,我就觉得心被狠狠揪了一把 ” 形象生动,写出了 “ 我 ” 弃用师父赠 送的药碾子而改用电动磨粉机的悔恨之情。 D. “ 我 ” 把碾药看成是既累又孤独的辛苦活,师父却能从碾药中找到欢乐: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现了 “ 我 ” 和师父不同的性格特征。 E.小说以 “ 我 ” 为视角叙述了师父悲喜起伏的一生, “ 我 ” 既是师父故事的见证者,又对主 要人物师父起到烘托、映照的作用。 ( 2)小说以 “ 药碾子 ” 为题有 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 6 分) 答: ( 3)小说在刻画师父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 4)小说结尾已省略,请你为小说补写结尾(不超过 20 字),并说明你这样补写的理由。 ( 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 25 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 珣 ( 1899~ 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 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 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 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 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 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 “ 开课不久, 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 ‘ 错了。 ’ 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 ‘ 错 了。 ’ 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 ‘ 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 ’ 方先生站起来说: ‘ 我们是学生,我 高二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们是来听课的。 ’ 教授气更大了: ‘ 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 ’ 方先生从容出位,走 上讲台,先向教 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 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 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 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 “ 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 ——方 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 “ 情理神韵 ” , “ 能以其大慧 ” ,予 以 “ 深赏妙解 ” 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 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 “ 信、达、雅 ” 地将西方的诗 “ 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 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 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 词, 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 „„ 所以有许多人 就把诗集词集叫做 ‘ 待焚稿 ’ ,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所以, 人们往 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他认为 “ 中国很多哲学 思想即充满诗意 ”。 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 “ 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 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 ” 他坦言相告: “ 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 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 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 教授, 1987 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 “ 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 ” 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 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 —— 《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 中,开头就追忆说道: “ 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 学家。 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 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 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 ” 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 “ 夜深梦醒,常 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 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 寝。 ” 但 “ 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 “ 父 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 那时我们全家住在 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 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 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 ” 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 “ 坚白精舍 ” ,无非就是 “ 我家的泥墙陋屋 ”。 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 “ 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 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 ” 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 “ 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①方东美是二十世纪 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 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 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 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含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 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 “ 统会 ” 使得方东美的思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 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 派之限。 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 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 貌。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 高二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②方先生曾说自己 “ 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 ”。 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 是可能做到的。 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 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 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 课。 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 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 “ 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 ” 云云。 方先生正是这 “ 两个学生 ” 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