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xx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 实用 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此君一出天下暖 新科举人于府衙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者,有画荷者,有画菊者,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 画史上何曾见过以棉花入画。 他不动声色,在留白处题写了“此君 一出天下暖”七个字 —— 熊借棉花言志,震动全场。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幼时即有神童之誉,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 二十四岁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 在殿试时,光绪帝在他的考卷上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 ”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 可是,就在他入选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搞木的清政府,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 ”势在必然。 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 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 戊戌政变失败,“六君子”被杀。 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政府“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是其中之一。 端方惜爱熊希龄之 才,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 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 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气,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了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 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 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证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 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 熊希龄组阁原则为“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于是,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 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 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 书生到底敌不过政客,熊希龄处处被袁世 凯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了袁世凯炮灰和祭品的熊希龄,在众人唾骂声中,人生跌入谷底,无可奈何地输给了那个乱世。 好在 上帝总是在合上门时,给人开一扇窗。 熊希龄开始筹办管理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 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 熊希龄的这次转身,缘于1917年的一次大水灾。 为救济灾童,他先在北京设立慈幼局。 1920年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一次就招录了 640名孤贫儿童。 六年后,在院儿童已接近两千人。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学校,一个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 慈幼院最大不同处,在于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免费。 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 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完整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先河。 尤其是他创建的“小家庭”教育模式,比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 SOS儿童 村还早了 15年。 慈幼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 作为院长的熊希龄,利用自己的地位,向社会募捐,向政府 呼吁拨款。 1932年,还将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幸福基金。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久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 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 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 1933年 4月,他亲率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喜峰口、古北口前线慰军。 后来又组织慈幼院内 200多名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 生参加红十字救护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 淞沪会战,他还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中。 熊希龄决心奔赴国难,他做好了死在战场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令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全部家产捐充慈善。 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港为难民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 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溢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嗷嗷待哺的孤贫儿童,走了。 在熊希龄故居,至 今还张贴着蔡元培撰写的那副挽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稚幼院;鞠躬尽瘁,济世愧无老子军。 ”一言道尽熊希龄一生的悲欢。 这世上,总归有懂他的人。 (节选自施立松(《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有增删) 7.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早年的熊希龄可谓春风得意。 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且与张謇同榜,考卷还得到光绪帝的朱笔御批。 B. 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在新政的推行中贡献了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