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霜霉病内容摘要:

2、或椭圆形,大小为 10293 微米。 病菌还能在病组织内进行有性生殖产生近球形、厚壁的卵孢子,直径为 2635微米。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种子、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孢子囊寿命较短,但在南方常年种植莴笋,田间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通过气流传播到新栽种的莴笋上进行初侵染。 初侵染发病后可不断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传播后进行频频的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加重。 春季温度在 1520,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染。 菜田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或种植过密、灌水过多、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通风透光性差等情况,均可诱发和加重病害发生。 偏施氮肥也会降低植株抗病性。 防治方法:防治莴笋霜霉病宜采取以加强农业管理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颜色较深绿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耕晒田,提高和整平畦面以利排水降湿,防止漫灌。 适度密植,勤除畦面杂草。 发病初期及时清除下部病残叶,适当增施磷钾肥。 1)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2)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3)30%氧氯化铜悬浮剂 500 倍液。 (4)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 250300 倍液。 (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 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3 次。 上述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