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内容摘要:

5) h226。 ( 6) p225。 ng( 7) zh236。 ( 8)ā o tū( 9) l224。 i h225。 ma 2.( 1) B( 2) A( 3) D( 4) C( 5) A( 6) C( 7) A( 8) D 3.( 1) D( 2) B( 3) E( 4) B 4.( 1) C( 2) B( 3) A ( 4) A 5.( 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承接 6. A、 D(均代“情景”) 7.( 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 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8.浮生六记沈复 三白 清 综合题 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 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 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 二虫尽为所 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 ( 2)原因是: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要点要具备,解答第二题既找出例子,又能作具体分析。 良:第一题要点略有缺漏,第二题只分析一例。 中:第一题只答 1点,第二题仅写出例子,未作出分析。 下:第一题概括不准确,第二题举例分析均不正确。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1.《幼时记趣》选自《 ________》,其作者是 ________代的 ________字 ________。 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 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 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 02 年无锡) 荀巨伯 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欲之南 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今死矣,子可 去 西蜀之 去 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 既 至 既 克,公问其故 C. 汝 何男子 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