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 154 种,占 %。 另外有 113 种候鸟加入中日两国候鸟保护协定。 该区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黑鹳、金雕 2处,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24 种、主要有赤颈辟鸟 鹧、大天鹅等。 还有省级重点保护鸟类 — 苍鹭。 鱼类资源:主要有细鳞鱼、鲶鱼等淡水鱼。 XXX所处行政区域户数为 7029 户,人口总数为 23549人,其中农业人口 19175人,占人口总数的 %。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 数民族主要由朝鲜族、满族组成。 、通信 保护区内西线有运材公路柴坝公路 ,全程 140km,现已提升为二级沥青路面。 东线有乡镇公路莲桦公路,全程 108km,现已提升为二级沥青路面。 主干公路与牡丹江市通往保护区的公路相衔接,通往 201 国道和 301 国道非常方便。 可见交通十分便利。 保护区内有和 XX、牡丹江市已通电话,并可以直接打向世界各地,通讯十分方便。 (资源 )权属 XXX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及森林资源由 XXX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 保护 区的总面积为 1900 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积约 1408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水域面积 ,约占总面积的 7%;湿地、灌丛面积约 256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耕地面积 42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居民成住区、道路约 60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 (各系统用地见表 32) 表 32保护区各类系统用地表 总面积 (平方公里) 森林 水域 湿地灌丛 耕地 场舍路 1900 1408 133 256 42 60 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 7 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保护区内已构成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及与其相关的野生动物生态系统。 因此保护区面积的确定是比较科学的。 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分别占经营面积 %、 %、 %。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以种植业为主,附有养殖、商服、运输等行业,人均年收入 2482元。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建设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XXX自然保护区属 “自然生态系统 ”的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 : ( 1) 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 2) 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 ( 3) 典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 ( 4) 古人类文化遗址。 指导思想 在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及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驯养,合理经营利用的总方针指导下,以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 XXX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优势,有条件、有计划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 XXX保护区的性质,结合保护区管理范围、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确定该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总目标为: 保持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护古人类文化遗址。 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尤其要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为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示范作用。 近期目标 本着 “从实际出发 ,高标准,严要求 ”的原则,计划用 4 年时间,建立起较完备的保护体系,建成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环境优美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具体目标为: ——最大限度的保持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 ——采取多种措施,拯救濒危物种,逐步扩大现有的森林植物群落。 恢复引种和发展珍稀濒危物种资源,扩大稀有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专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 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保护管理队伍和科研技术队伍。 ——搞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保护区干部和职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 远期目标 逐步扩大珍稀动物种群和植物群落,确保自然生态平衡。 建立科研、科普宣教基地,生态旅游热点,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站。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加强专题性科学技术研究,使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高效、经济繁荣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总体布局 功能分区 保护区内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对重点保护对象(水体、野生动值物、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实施全面而有效的保护。 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依据自然生态条件、生物群落特征,以及保护经营目的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有利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利于自然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开展生物与环境科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将自然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 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 1)核心区 该区先定在保护区的中部,以原苍鹭岛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面积约 158 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见附图)。 该功能区的确定达到了国际上规定的不少于 1000公顷的标准,能够体现被保护对象完整的生态系统。 该区域位于保护区内流域的中段,上游江段水体经过四十余公里的自然净化,水质有所改善。 区域内极少有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基本处于原始自然状态。 核心区西部张广才岭高海拨( 600900米)地带有原始针叶阔叶混交林,建群种为红松、云冷杉等。 区内还有延续半个世纪以为在这里栖息繁衍的 苍鹭集中分布地,是该保护区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典型区域。 在该区域内将实施严格的管理,严禁采伐、耕作和狩猎,不得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他 遗传的多样性,成为保护区内原生状态的本底区域。 作为研究生物物种繁衍和生态史过程的重要基地和自然宝库,具有重要的价值,不经批准,一般也不允许进入该区从事科研活动。 ( 2)缓冲区 该区先定在核心区周围,位于二道镇和三道镇政府所在地之间,区域面积约 530 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 28%,对核心区开成了缓冲带,该区基本无大规模的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明显破坏,只是在人群集中地由于建造房舍,公共设施以及耕作,使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的自然度有所下降。 在该区域内也将实施较严格的管理。 严格限制回定人口的流入,控制流动人 口,不得施建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景观有破坏和有污染的开发项目。 可以在缓冲区的周边地带开辟科研基地和具有本地生态特色的旅游、观赏项目,但在缓冲区不得搞任何开发活动。 ( 3)实验区 该区是位于缓冲区外围的其余地带。 区域内主要有二道镇、三道镇、 XX电站工程指挥部驻地。 人为活动主要集中在主述三个地区。 受到农业耕作,林业采伐及电站工程施工的影响,局部地区植被覆盖的自然度有明显下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管理范围区划 本保护区范围的界定,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本要求,并兼顾 XXX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划界和黑政函 [1997]88 号文件精神确定的。 保护区管理范围划定为北纬 44176。 43`45176。 27`,东经 129176。 21`129176。 45`,总面积为 1900 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积约 1408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水域面积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7%;湿地、灌丛面积约 256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耕地面积 4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居民成住区、道路约 6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 建设项目布局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为了便于保护和管理,做到重点突 出,目标明确,将保护区分成两个管理区域,即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 ( 1)保护区域 范围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以保护和拯救珍稀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为目的。 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只供观测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观测、入山检查设施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动。 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持其生态系统和物种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演替和繁衍,保证核心区的完整和安全。 缓冲区的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对核心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必不可少的 意义。 缓冲区内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教学、考察等工作。 ( 2)经营区域 范围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以持续培育、改善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经济为目的。 在本区可开展培育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科普宣传教育和局站址建设等活动,以增强保护区经济实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建设内容 保护工程 ( 1)修建边界围栏 为将保护区国有林资源与周围农田隔开,减少牲畜和人为对保护区的破坏,拟修建边界围栏 20公里。 ( 2)修建保护站 本着卡住要道、利于管护和方便科 研的原则,拟建 3 个保护站。 ( 3)修建防洪干渠 为保护周围低洼处居民免受山洪威胁,拟修建防洪干渠,全长 5 公里。 ( 4)建野生动物救护站 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经常发现并且保护区执法人员也时常收缴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但由于保护区不能提供救治场所,而导致其中部分野生动物死亡,因此急需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站。 拟建在局址,占地面积 200m2,具有实验、化验等功能设施。 ( 5)建防火了望塔 为及时发现火情和动态监测火场位置、面积大小和火势蔓延方向,拟新建防火了望塔 2 座,具体位置见总 体规划图。 ( 6)改造防火直升机停机坪 拟建 1000平方米水泥路面的标准停机坪。 ( 7)建病虫害预报系统 查清害种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预报预测的 GIS系统,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主要害种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 8)建立水湿地保护点 为有效保护鸟类资源,拟在建立水湿地保护点。 具体位于保护区东南侧,面积 50公顷。 科研与监测工程 科研项目 ( 1)山地云冷杉林的起源、演变规律及其生 态特性的研究; ( 2)云冷杉林动植物、昆虫、真菌区系的研究; ( 3)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起源、演变规律及其生态特性的研究; ( 4)本区濒危野生动物种繁殖的研究; ( 5) XXX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成因的研究; ( 6)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研究; ( 7)珍贵树种(如紫杉等)和野生花卉的生态特性及其繁育的研究; ( 8) XXX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研究; ( 9)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限制指标与管理措施的研究; 监测项目 ( 1)建生态定位监 测站。 在本保护区有国家设置的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应充分利用此样地研究本区林分生长、更新及演变的自然过程。 拟设立 1 处生态定位监测站(含气象站),面积 300m2。 ( 2)建野生动植物监测站。 保护区内栖息着种类丰富、极其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便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展开有效的调查与科学研究,拟建野生动植物监测站 4处,每处面积为 50平方米,位置设在核心区与缓冲区交界处。 科研设施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进行分析、检验,获得必要的科研数据,应该增加和补充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微机软硬件。 规 划增加仪器设备如下:植物标本室设备一套,动物标本室设备一套,综合标本室一套,展览室设备一套,各种分析、化验设备一套,办公设备一套,教学设备一套。 宣传教育工程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和常识,从而赢得全社会对自然保护事业的支持和理解,是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育中心 为了配合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加强科研和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及职工干部专业技术培训,兴建的教育中心面积为 1200 平方米,内设标本室、图书馆、资料室、电教 室、展览室、机房等,作为宣传教育、职工培训、全国及省内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的基地,储存生产成果文字材料以及历年收集资料的场所。 宣传教育设施 为了对参观者和周边社区群众进行更好的宣传教育,应配备必要的设施,规划购置宣教音响设备一套,摄像设备一套,保护站宣教设备一套,培训设施 1 套(包括培训所需的桌椅及其它设施)。 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由于众多参观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采取的宣教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方式如下: ( 1)以各种方式向 游人宣传自然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