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2、粉状孢子囊;孢囊梗栅栏状排列,短棒状,大小 255612171m,无色;孢子囊圆球形至扁球形,直径 4558m,暗褐色,表面具网状突起,形成于寄主组织内。 3 发生规律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次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或直接产生芽管侵染,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完成病害周年循环。 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 2035,最适温度为 2530。 病害发生与湿度关系密切,寄主表面有水膜情况下有利于病菌侵入,阴雨连绵的天气及偏施氮肥发病重。 寄主叶片生长细嫩阶段有利侵染,栽植密度大、地势低洼均有利于发病。 此外,苋菜连作发病早而且重,隔年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的卵孢子数,间隔一年可减少 84%。 4 行轮作。 如与水稻轮作,效果较好,可减轻发病。 时清除病枝叶和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源,并注意田间排渍,合理密植和施肥。 病初期选喷 58%雷多米尔一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甲霜铜可湿性粉刘 600700 倍液,还可用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6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上述药剂如与增产菌每亩 3050植宝素60009000 倍液混合喷施,并注意交替轮用,可起到促进生长及减轻病害双重作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