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某市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通过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我市春旱缺水地区形成科技含量较高、农民收入 增加较快、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成后,农业总产值增加 10%,亩增产粮食 15%以上,农民人均增收 15%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 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5%以上,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到位率 100%,项目区抗旱品种覆盖率 100%。 建设的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实施。 紧紧围绕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建设示范基地的原则。 本着因地制宜,综合配套 措施,突出效果,确保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坡耕地治理,垄向区田保墒蓄墒,拦截天然降水,增加就地入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大力发展集雨补灌。 合理开发水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提高降雨利用率。 以现有集雨工程和农艺措施为基础,加速集雨工程建设和补灌方法及农机具配套。 12 第六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 基地布局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三个区域, 一区位于石泉镇石远水库南部,长发、团结村 ,面积 ,重点建设坡耕地治理;二区位于中部的赵光镇北胜水库北侧, 面积 ,重点建设集雨补灌工程和坡耕地治理;三区位于北部的东胜区域内东风良种场, 面积 ,重点是抗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规模:。 建设内容: (1)集雨补灌工程 大豆喷灌示范面积 ; 集雨补灌设施与设备: 建设小塘坝 1座, 维修加固塘坝 1座 ,泵站及配套设施 1处, 喷灌设备 2套。 (2)抗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大豆抗旱良种繁育基 地 ; 良繁基地设施与设备: 晒场 5000m2,种子库房 420m2,种子精选机 1台,种子发芽箱 1台,喷灌设备 1套。 (3)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 免耕播种示范区,大豆面 积 ; 等高线改垄示范区 ; 13 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区 ; 振动深松示范区 ; 垄向区田示范区。 配套耕作机具: 804拖拉机 4台, 504胶轮 2台,联合整地机 2台,振动深松机 4台,悬挂四铧犁 4台,重耙 2台,轻耙 2台,镇压器 2台,垄向区田机 4台。 (4)坡耕地生物技术建设 治理坡耕 地面积 5000亩,营造地埂植物带 万米。 进度安排 20xx年 3月~ 4月,项目的可研编制、总体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编制。 20xx年 5月~ 6月,按实施方案实施。 20xx年 6月~ 7月,配肥站及良种站基础设施建设。 20xx年 7月~ 8月,集雨工程施工。 20xx年 9月~ 10月,项目验收与田间鉴评。 20xx年 10月~ 11月,项目总结。 第七章 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分析 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壤瘠薄,重用轻养,肥力逐年下降。 由于旱区农民广种薄收,重用轻养,肥料投入逐年减少,造成土壤肥力供给不足。 抗旱品种缺乏,纯度下降,没有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 因项目区没有良好的抗旱良种繁育基地,因而不能保证抗旱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及良种的纯度,影响了抗旱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增产潜力的 14 开发。 春旱与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春季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造成十年九春旱,保苗困难。 土壤耕层逐年变浅,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日渐加剧,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壤水分利 用率与利用效率低 由于坡耕地面积大,缺乏蓄水工程,地表径流量大,土壤蓄水少,大量天然降水流失,并且补灌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小,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 机械设备不配套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配套的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没有良好的机械设备难以实现免耕播种,秸秆残茬还田及农田杂草防除与病虫害防治。 因此,要想实施旱作农业必须解决农机具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技术措施 集雨技术 选择坡耕地的坡下闲置地块,建设小塘坝或小池塘及集雨窖,根据需要补灌的耕地面积设计库容。 补灌技术措施 在大田播种期进行坐水点灌,每亩地 4 吨水。 在玉米苗期干旱时,进行苗期根区节水注灌,根据旱情每株玉米注水 ~ 市斤水。 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使用喷灌机进行喷灌作业,经济作物喷灌标准参照玉米、大豆标准执行。 15 喷灌作业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质量标准 大 豆 玉 米 喷水量 根据当时旱情(土壤水分和作物长势)和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而定,作物各生长阶段遇干旱时喷水量指标如下: 分枝至开花期 30mm,开花至结荚期 30~ 40mm,结荚鼓粒期 30~ 35mm。 播前播后 15mm, 7 叶期 15~20mm,拔节后 30mm,抽穗开花期 30~ 40mm。 喷灌强度 应小于土壤入渗速度,以地表不产生径流、不破坏土结构、地表不板结为原则。 雾化良好 水滴直径为 1~。 喷晒均匀 均匀度≥ 85%。 无 漏 喷 无漏喷、喷洒重复度 100~ 200cm。 抗旱作物,耐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 大豆良种繁育技术 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整,无重迎茬地块,生育期 90~ 105天高油、抗旱品种,亩播量 5kg,亩保苗 25万株,亩施有机肥 ,二铵 10kg,钾肥5kg,作底肥,与播种一次性施入,采用垄三栽培播种技术,播后苗前除草,除草剂用乙草胺加豆黄隆。 花期进行拔杂去劣,拔除异色花及植株长相不一致株。 8月 10日左右采用喷洒敌敌畏乳剂方法防治大豆食心虫。 待大豆完全归圆,表现本品种特征时进行机械收获,收获后进行清选、包装、贮藏,达到纯度 98%以上,净 98%以上,芽率 85%以上,水分 14%以下,无虫口,无破损粒。 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耕、整地联合作业,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其技术标准如下。 (1)秋 翻的作业标准 耕深 16~ 22cm,耕深一致,误差为177。 ,耕堑直,百米直线度≤ 15cm, 16 耕幅一致,实际幅宽与设计幅宽误差为177。 4cm。 立垡与回垡率< 5%,残株杂草覆盖率> 90%。 垂直耕幅 10cm 长度范围内地表平整度≤ 10cm。 不漏耕,不重耕,重耕率≤ 2%,地头横耕整齐。 开闭垄距离> 40cm,开垄宽度≤ 30cm,深度≤ 15cm,闭垄高度≤ 10cm。 (2)深松作业标准 深松一般耕深为 20~ 25cm,除中耕深松外,以破碎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 25~ 30cm;超级深松耕深≥ 30cm, 各行深度误差为177。 2cm。 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全面深松行距为 30~ 50cm,行距误差177。 2cm。 深松沟凿形铲宽为 4~ 6cm,双翼铲宽为 10cm 左右。 (3)耙茬作业标准 耙深应达到 14~ 16。黑龙江某市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