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同步测试1内容摘要:
的浓度为: ; C 的浓度为:。 在这段时间内反应速率若以物质 A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应为 __________。 1 (10 分 )用 ―增大 ‖ ―减小 ‖或 ―不变 ‖填空: 采取措施 增大 c(反 ) 降低温度 增大气体的压强 加入正催化剂 单位体积内分子数 活化分子百分数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 化学反应速率 1 (6 分 )某同学用 1025mm、质量分数 ≥%的铝片和酸反应制取 H2,实验现象如下表: 时间 酸 1min 2 min 5 min 15 min 20 min 3molL- 1HCl[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 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L -1H2SO4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 ① 写出上述铝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 反应 1~ 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 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 [。 ③ 为探究铝与盐酸反应比铝与硫酸反应快的原因,有同学猜测是由于 SO42离子对 Al 和 H+的反应起阻碍作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过程、现象和结论。 1 (8 分 )1918 年, Lewis 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 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 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 之为有效碰撞。 (1)图 I 是 HI 分解反应中 HI 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 ―A‖、 ―B‖或 ―C‖); (2)20 世纪 30 年代, Eyring和 Pelzer 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图 Ⅱ B A C 图 I 过渡态。 图 Ⅱ 是 NO2和 CO 反应生成 CO2和 NO 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 NO2和 CO反 应 的 热 化 学 方 程式: ; (3)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同步测试1
相关推荐
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 Z的体积分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 Y、 Z均为气态 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 Z为气态 ΔH> 0 解析: 根据图象,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 Z的体积分数增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压强增大, Z的体积分数减小,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 答案: C ( p1< p2)下,可逆反应 2X( g) 2Y(g)+Z(g)中
成 NaOH,溶液呈碱性, D 错误。 答案: 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 pH 不变 ,要消耗 OH,故溶液 pH 减小 ,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2 ,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1 解析: 电解稀 H2SO4,实质是电解水,因溶剂减少, H2SO4 浓度将增大,故溶液的 pH 变小;电解稀 NaOH溶液,虽然
H2 pH 不断增大,最后为 7 解析: 电解溶液中 n(Na+)∶ n(Cl)∶ n(H+)∶ n( 24SO )=3∶ 3∶ 2∶ 1,开始电解产生 H2和 Cl2, c( H+)降低后产生 OH,到 Cl消耗完后阳极产生 O2,此时溶液中 OH过量,相当于电解水,且溶液的 pH> 7。 答案: D : H2( g) +21 O 2( g) ====H2O( g) ΔH=a kJmol1;
子各提供 1个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使自己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 Al 原子最外层有 3 个电子,可分别与 3 个 Cl原子形成共价键,因而Cl 原子与 2 个 Al 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必有 1 个是配位键,由于电子对由 Cl 原子提供,这样 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仍为 8, Al 原子最外层也成为 8 电子结构。 答案: 或 类题演练 2 下列不属于配位化合物的是 ( ) 答案: 变式提升
同素异形体,甲醇、乙二醇和丙三醇互为同系物 SiO2晶体中, 1 个 Si原子和 2 个 O 原子形成 2 个共价键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HF,所以 HI 的沸点高于 HF Ⅰ A族和 Ⅵ A族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 1∶ 1,电子总数为 38的化合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型化合物 解析: A中 H2 16O、 D2 16O、 H2 18O、 D2 18O 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甲醇、乙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