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这表明罗马法 (D) A. 否定宗教和神学 B. 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 体现自然法精神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 “ 十人立法委员会 ” 制定的 , “ 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 ” , 故 A、 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罗马法的制 定不是根据神的旨意而是根据罗马社会当时的需要制定的 , 故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 故 D项正确 , C项错误。 15. 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 , 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 , 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 步找到正确答案。 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 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 , 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B) A. 平等相待 B. 启发引导 C. 辩证思考 D. 逻辑推理 【解析】 材料中显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用一种提问题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思考 , 这种方法不是平等相待 , 故 A项错误; 这种方法就是启发诱导 , 故 B 项正确;辩证思考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 故 C项错误;这种方法也不是逻辑推理 , 故 D项 错误。 16. 卢梭提出: “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 , 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 , 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 , 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 这主要反映的是 (B)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 , 故 B正确。 社会契约本身也可以被废除 , 故 A排除。 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 , 故 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权分立学说 , 故 D排除。 17. 英国 1688年后再没 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 , 而一些 “ 衰废市镇 ” , 仅有 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议士;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议士代表。 这一现象 (B) A. 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 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 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 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解析】 材料是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 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 ,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英国的政治力量发 生变化 , 这意味着议会下议院的格局需要打破以适应现 实的变化。 所以 B项符合题意。 18.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1643— 1715 年 )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 , 先后两次大提关税 ,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 , 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 其做法 (C)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 , 路易十四的做法是想使 社会生产资料集中 , 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 故 C 项正确。 材料给的时间是在工业革命之前 , 所以 A、 D 项不符合史实 , 排除。 B项没有体现 , 排除。 19. 福特发明的生产流水线使生产量成倍增长 , 零售价降低。 到 1914 年 , 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但是 15 年后 , 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 在《摩登时代》里 , 卓别林讽刺了他和流水线。 这表明 (D) A. 生产流水线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生产流水线的影响从积极走向消极 C. 人们对流水线的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 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具有多元化特点 【解析】 材料既肯定了科技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同时也认识到机器生产对人的异化。 A、 C没有全面解读材料信息 , B说法错误。 20. 美国大萧条期间 , 一直销售平平的 口红等低端消费品不仅销量未减 , 反而有所增加。 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低迷时部分行业逆势上扬的特殊经济现象称为 “ 口红经济 ”。 这一现象(C) A. 表明胡佛政府的对策已经失败 B. 体现女性危机中还能淡定应对 C.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解析】 “ 口红经济 ” 是指经济低迷时 , 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 “ 廉价的小奢侈品 ” 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的经济现象。 大萧条期间 , 人们仍有潜在消费欲望 , 即使买不起住房、汽车 , 还是有能力去买一些廉价商品 ,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需要。 口红作为一种低价商品 , 能 使人的心理需求获得很大的满足。 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符。 21. “ 无论在任何时候 , 任何国家 , 所有农业改革尝试以迅速和激进的方式进行时 , 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 , 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 深蒂固的结构。 ”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D) A. 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 罗斯福 “ 新政 ” 调整农业 C.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 苏联农业集体化中规定农民必须加入农庄 , 采取过激的措施 , 不加入就视为苏维埃的敌人 , 结果引起农民的不满 , 符合材料中 “ 试图以迅速和激 进方式进行 ”“ 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 ” 的信息 , 故 D 项正确;粮食税适合农民的利益 , 故 A错误;罗斯福农业措 施。湖南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间则要干活 —— 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 做塑胶花。 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 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 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 —— 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 取得高级文凭后
2、续使用3 次再更换。 其目的是防止后道工序中莲藕变色,保证产品的脆度。 ?六、热烫将经过护色、硬化的藕片投入沸水中烫 5 分钟。 ?七、冷却、漂洗热烫后,迅速捞出藕片,置于流动冷水中冷却,以防热烫过度,影响口感,同时漂除藕片表面的淀粉层。 ?八、装罐用水 100 公斤、糖 25 公斤、柠檬酸 0?15 公斤配成糖液。 将藕片称量并整齐装填于 500 克广口玻璃瓶中,并加入糖液
C. ①④ D. ②③ 1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多方面的表现。 从消费需求看 ,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指消费没有创新 , 热点比较集中 )阶段基本结束 , 个性化 、 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面对这种消费新常态 , 我们应该 ① 引导消费行为 , 科学理性消费 ② 调整产品结构 , 提供优质服务 ③ 引导求异心理 ,适度标新立异 ④ 缩小城乡差距 , 实现收入公平 A. ①② B. ①③
小,是 100m D.该船渡到对岸时,船的位移可能等于 120m 第 Ⅱ 卷(共 17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卷共 14大题,共 174分。 三、 非选择题: 包括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第 22题~第 32题为必修部分,第 33题~第 36题为选修 部分。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一)必考题( 11题,共 129分) 2(
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 1小题,共 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 1)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 ) ( 2 )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最 早 在 我 国 安 徽 凤 阳 小 岗 村 试 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