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遂为草所没 ”和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这两联;第二问,所谓的 “深意 ”就是作者借松来抒发自身的感慨,结合松的特点,矮小易为草所没,脆弱易被摧残,联系作者 “自荐 ”的目的,可知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9.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表面句句写松,但联系作者 “自荐 ”的目的,可知是借松表达自己的志向,很明显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抓住诗句中关键词 “为草没 ”“易摧残 ”“笼云心 ”“负霜骨 ”“覆明月 ”等,具体分析借松的什么特点表达什么志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 序》中 “ ,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告诫我们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逍遥游》中的宋荣子 “ , ”的做法,与但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对于情境式默写,首先要理解所给的情境,然后找出对应语句,默写时注意易错字词,如 “鹜 ”“已往 ”“沮 ”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丹麦 ]哈夫• 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 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 ——尼玛克。 现 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 ——双方维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 ——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犹豫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 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 ”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 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 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 ,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拭着刀锋。 ① 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 “来,尼玛克。 ”他轻声叫犬。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 ”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 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 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 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 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 他诅咒小刀 ,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 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 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 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 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 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嚼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 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 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 飞 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② 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 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 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 ——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 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 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想用小刀杀犬充饥,而他的爱犬尼玛克却一直陪伴他直到获救。 、人物,简洁的场景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激发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这种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生存与道德、兽性与人性的斗争,揭示了人阴暗丑恶的本性。 “太阳光折射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其作用是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并形成前后照应。 ,而尼玛克却集感恩、友善、互助、忠诚等美好品德于一身,兽性与人性在此形成巨大反差,引人深思。 (2)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发展脉络。 (3)文中对狗的称呼频繁地更换, “畜生 ”“犬 ”“尼玛克 ”。 这三种称谓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结尾十分巧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文本和实际加以阐述。 【答案】 (1)AB(答 B 给 3 分,答 A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C、 E 不给分 ) (2)开端:诺尼及其 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结局:人狗脱险。 (3)称畜生就把狗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称犬把它当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人与狗关系密切。 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出诺尼对狗的情感变化,展示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 (大意对即可 ) (4)深意 :小说结尾处,诺尼和尼玛克都脱离了危险,而这恰恰归功于诺尼所丢弃的小刀。 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 在结构上,与前文相互照应。 在情节上,运用巧 合,使故事极富戏剧性 (如果当时诺尼没有丢弃小刀,而是杀死了尼玛克,也许他就不会被救。 恰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一命 )。 在主题上,昭示了真诚、真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会得到善的回报。 (大意对即可 ) 思考:诺尼放下的屠刀救了他和爱犬的命,这个关于生命和救赎的话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活中我们要敬畏生命,心存善念,绝不作恶、纵恶,不为自己的恶行找借口,哪怕是在生死绝境中,人性还是能战胜兽性。 每一个小的善念,都能形成一个爱的链条,将善与爱传递下去;每一次真正的敬畏,都会是一个救赎的开始,让敬畏与救赎拯救人的生命与灵魂。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 “揭示了人阴暗丑恶的本性 ”理解错误,诺尼求生存是本能,最后放弃杀狗也体现了善大于恶。 D项,两次 “太阳光折射 ”的作用不同,第一次主要是烘托人物心理,也有埋伏笔的作用,但第二次是交代获救的原因,是当时的真实场景。 E 项, “极力杀狗求生 ”“形成巨大反差 ”理解错误,诺尼最后放弃杀狗体现人性的善,因此他代表的不是绝对的恶,不能与狗形成绝对的善恶对比。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然后结合本文内容,以一人一狗为核心概括各部分故事情节即可。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三种称谓的不同体现在人的感情色彩上,或亲近或厌恶或一般,答题时先分别解释这三种称谓体现的人对狗的情感,然后阐释其作用时也从情感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第一问其实是回答结尾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上一般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突显作品主题等,结构方面一般是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等; 这里主要作用是在情节、主题、结构照应方面。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结尾内容是诺尼放弃杀狗丢弃小刀的举动,造成自己最后被救,是生命的救赎也是精神的救赎,因此这是生命和救赎的话题,由此可阐述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的隐退者:学者诗人林庚 林庚 (1910—2020),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