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下进化与遗传同步测试内容摘要:

正常个体细胞内共多少个染色体组 A. 2个 B. 3个 C. 4个 D. 6个 2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其基因中有 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第 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 21 三体综合征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多了 1对 21号染色体 2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 概括为共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变异多样性 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两栖类 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 15人,患者 5人,男性患者 11人。 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A. 8% B. 10% C. 6% D. % ,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 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按 AA、 Aa、 aa顺序排列答案 ) ( ) A. , , B. , , C. , , D. , , 30.水稻的有芒对无芒( a)为显性,抗病对感病( b)为显性,这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现有纯合有芒感病株与纯合无芒抗病株杂交,得到 F1代,再将此 F1与无芒的杂合抗病株杂交,子代的四种表现型为有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抗病,无芒感病,其比例依次为 A. 9: 3: 3: 1 B. 3: 1: 3: 1 C. 1: 1: 1: 1 D. 1: 3: 1: 3 31.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基因突变的概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32.假如水稻高秆对矮秆( d)为显性,抗稻瘟病( R)对易感稻瘟病( 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 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 ddRR, 1/8 B. ddRr, 1/16 C. ddRR, 1/16和 ddRr, 1/8 D. DDrr, 1/16和 DdRR, 1/8 33.豌豆灰种皮( G)对白种皮( g)为显性,黄子叶( Y)对绿子叶( y)为显性。 每对性状的杂合体( F1)自交后代( F2)均表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 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 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 F1植株和 F1植株 B. F2植株和 F2植株 C. F1植株和 F2植株 D. F2植株和 F1植株 34. 基因型为 AABbCC 与 aaBBcc 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 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A. 4 和 9 B. 4 和 27 C. 8 和 27 D. 32和 81 35.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 已知离皮对粘皮( a)为显性,离核对粘核( b)为显性。 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 4种表现型。 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A. AABB、 aabb B. aaBB、 Aabb C. aaBB、 Aabb D. aaBb、 Aabb 36.下表为 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 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现用五色玉米为母本 ,去雄后授以黄色玉米花粉,若母本植株所结籽粒中出现五色籽粒,原因可能是 ①父本是杂合子 ②外来花粉授粉 ③多倍体不育 ④未受精 A.①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