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水库初步设计地质勘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驰、衰减、破坏的一种过程,它与岩石本身岩性、岩性自身应力状态及周围的束力,地下水循环条件以及地形地貌17 等因素关系密切。 坝址区岩石为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上段 ( T2b3) 泥质粉砂岩, 呈中~厚层状构造, 属中软质类岩石, 岩质较软, 风化耐受力较弱, 受风化作用后强度会明显降低, 遇水后 易软化,风干后易开裂。 岩体 节理裂隙面 多较粗糙 ,延伸距离较短 , 隙面多被自身风化的粘性土充填。 经过场区地质 测绘及地质钻探揭示场区岩体风化特征,详见表 41: 岩体风化特征一览表 表 41 位 置 强风化层 弱风化层 埋 深 ( m) 岩芯采取率( %) RQD ( %) 颜色 埋 深 ( m) 岩芯采取 率( %0 RQD ( %) 颜色 左坝肩 40 0 紫红色 > 85 50 紫红色 坝 基 35 0 紫红色 > 80 40 紫红色 坝 基 50 0 紫红色 > 85 50 紫红色 右坝肩 40 0 紫红色 > 95 55 紫红色 ( 2)坝基岩体渗透性特征 坝基岩体渗透特性随岩体情况详见表 4— 4。 岩体风化状态渗透性变化一览表 表 44 风化状态渗透系数 吕荣值 渗透系数 吕荣值cm/s Lu cm/s Lu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弱风化岩体强风化岩体岩体透 水性 从表 44 可以看出,强风化 泥质粉砂岩 岩体呈中等透水性,渗透性较强,弱风化细砂岩岩体呈弱透水性,渗透性较弱。 强风化 渗透系数由 压水吕荣值经公式 K= 换算 而 得。 18 1)坝 基稳定性评价 坝基 由 三叠系 中 统 巴东组上段 ( T2b3) 泥质粉砂岩 组成 , 为路源碎屑岩 , 岩层 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厚度较薄,无软弱夹层,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很小,下部弱风化 岩体 完整性较好,强度较高,稳定性好。 综上,坝基 场区适应性较好,坝基稳定性较好。 2)坝基强度评价 坝体地基由三叠系 中 统 巴东组上段 ( T2b3) 泥质粉砂岩 构成,强风化 岩石属中软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在 10Mpa 左右,由此估算强风化岩体 承载力允许值 在 800Kpa 以上。 弱风化层 岩石完整性较高,岩石风化卸荷程度较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在 10Mpa 左右, 估算弱风化岩体 承载力允许值 在 1000Kpa 以上。 综上, 坝基 岩 体相对于上部低矮坝 体 来讲,地基 岩 体强度 较高,足以 满足坝体要求, 场区 适应性良好。 3)坝基渗透性评价 坝体地基由 三叠系 中 统 巴东组上段 ( T2b3) 泥质粉砂岩 构成 ,强风化 泥质粉砂岩 岩体 节理裂隙面 多 微张开 , 节理 延伸距离较 长 , 隙面多岩石块度小 , 钻孔注水试验 强风化岩体 渗透系数 104cm/s~ 104cm/s,平均 104cm/s, 岩 体渗透性较大,属中等透水性岩体,坝基存在基岩裂隙性渗漏。 下部 弱风化 泥质粉砂岩 压水试验吕荣值均小于 10Lu,属弱透水性, 岩体渗透性微弱,可当作相对不透水层,岩体 抗渗稳定性良好。 19 4) 左坝肩边坡稳定性及渗透性评价 左坝肩岩体为三迭系中统巴东组上段 (T2b3)泥质粉砂岩 ,受风化极构造运动影响,表层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较多呈张开状或半张开状。 坝肩坡面倾向近正北, 岩层产状 240176。 ∠ 50176。 ,为斜交逆向坡,坝体无不良结构面结合 ,坝 肩与 坝顶高程相当, 左坝肩岸坡岩体稳定性较好。 左坝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体完整性较差,岩体透水性较大,坝肩存在浅层裂隙性绕坝渗漏问题。 5) 右坝肩 边坡 稳定性及渗透性评价 右坝肩岩体为三迭 系中统巴东组上段 (T2b3)泥质粉砂岩 ,受风化极构造运动影响,表层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较多呈张开状或半张开状,结构松散, 251 省道修建时,对坡体进行了较大切方,切方后未对边坡进行护坡,坡体上发育厚度较大的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岩体, 局部已成危岩, 稳定性较差,左坝肩岸坡 边坡 稳定性较差。 右坝肩岩体表层强风化层节节理裂隙较发育, 透水性较强,坝肩存在浅层裂隙性绕坝渗漏问题。 坝基 存在的主要 工程地质 问题 ① 水库大坝坝基为 三迭系中统巴东组上段 (T2b3)泥质粉砂岩 , 表层分布一定厚度强风 化岩体,强风化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渗透性较强,具中等透水性,坝基 存在基岩裂隙性渗漏。 坝基岩石长期渗流一方面软化岩石强度、降低坝基岩体稳定性;一方面饱和软化接触带坝体填土,降低上部填土力学及抗渗性指标,不利于坝体稳定性,故建议坝体整险加固时,应对 坝肩 强风化透水岩体进行防渗处理。 20 ② 大坝左坝肩 岸坡岩体稳定性较好,但存在 坝肩 浅层裂隙性绕坝渗漏问题;大坝 右 坝肩岸坡岩体稳定性较差,坝肩存在浅层裂隙性绕坝渗漏问题。 ③ 建议对坝基强风化层进行防渗处理,处理方 法可采用帷幕灌浆法,帷幕深度以深入下部相对不透水层 5m 为准,两岸各延伸 20m。 21 5 坝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坝体工程概况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为 ,最大坝高为 ,坝顶长度为 175m,坝顶顶宽度 6m。 迎水面坡比为 1:,背水面面坡比为 1:。 大坝下游坝坡 高程处修建了宽 的平台,并平台上修建了水渠作为水库灌溉输水渠,水渠下游坝坡全部采用浆砌块石护坡。 下游坝坡 高程以上 遍布 251 省道修建时遗弃的 泥质粉砂岩 块石、碎石 ;上游坝坡未护坡, 发育多处浪坎。 上坝土料构成情况 场区山体 坡度较缓 , 山体基岩为 泥质粉砂岩 ,风化残坡积物厚度较薄, 土料储量有限 ,局部山坳处土层厚度 稍 大 ; 坝区下游 河流冲 洪积 物多为粘土 , 冲洪 积 物 厚度 3~ 6m,厚薄差异较大 , 土料有一定储量,但数量有限。 综合分析认为, 区内土料主要来源于场区周围山体表面 及山坳低洼地段 残坡积风化粘性土 及河流下游冲洪积粘性土。 1)山体表层及坡脚残坡积粘性土 山体表层残坡积粘性土风化母岩为 泥质粉砂岩 , 此类土多呈暗黄色, 硬塑状, 局部 含较多母岩风化角砾 及植物根茎 , 土质较松 散, 均匀性较差 ,多为壤土。 2) 河流 冲洪积 粘性土 河流 冲洪积 粘性土层主要分布在坝址下游主河床及左 、 右岸带河流 I 级阶地之上。 该处为较平缓河段, 水流较缓, 沉积物 颗粒较细 ,22 土体物理性质与坝基土体基本一致 , 多为 粘土。 ① 物质组成及性状 本次地质勘察在坝顶 共布置了 4 个钻孔,对不同高程填土分层采取了一定数量原状料,对填土自上而下分层做了详细描述,从钻孔资料揭示: 坝体填土 物质成分较 纯 ,由 粘土 夹 少量的 砂岩角砾组成 , 角砾 粒径 2~ 18mm。 局部 填土结构松散 , 角砾 富集,存在局部架空现象。 整个填土异常情况统计详见表 51。 坝体钻孔填土异常现象统计表 表 51 孔 号 部 位 孔 深( m) 高 程( m) 类 型 Zk2 坝体 含碎石 Zk2 坝体 土质松松散 Zk3 坝体 含碎石 Zk3 坝体 含碎石 Zk4 左坝肩 含碎石 Zk4 左坝肩 含碎石 Zk5 上游坝坡 含砾石 Zk6 下游坝坡 含砾石 Zk6 下游坝坡 透水性较强 ② 填土物理力学性质 坝体填土含水量 %~ %,平均值 %,局部含水量较大;孔隙比 ~ 之间,平 均 ;塑性指数 ~ ,平均值 ,土体中 全部为粘土 ;液性指数 ~ ,平均值 ,土体大部分呈硬塑状 ,局部 可 塑状。 填土压缩系数 ~ ,平均值 ,压缩模量 ~ ,23 平均值 ,凝聚力 18~ 50Kpa,平均值 ,建议值 ;内摩擦角在 11176。 ~ 16176。 ,平均值 176。 ,建议值 176。 击实试验表明:填土最大干容重平均值 ,最优含水量平均值 %。 坝体填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及颗分定名详见表 52。 ③ 填土渗透性指标 本次地质勘察为研究填土渗透性质,不仅分层、取样进行了室内原状土渗透试验,而且在填土部分自上而下分段进行了钻孔注水试验,主副坝心墙填土注水试验成果详见表 53。 室内渗透试验仅能反映粘土团块的渗透性,而不能代表整个试件的渗透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故建议以钻孔注水试验渗透性指标反映坝体渗透性。 24 高山 水库坝体填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表 52 取 含 比 孔 饱 液 塑 塑 液 压 压 凝 内样品 样 性 性 缩 缩 摩 粉 粘深 水 隙 和 指 指 系 模 聚 擦编号 度 量 重 比 度 限 限 数 数 数 量 力 角 粒 粒(m) w 0 r 0 r d Gs e S r w L w P I P I L a 12 E s c j K v 106K h 106% g/cm3g/cm3% % % MPa1MPa kPa 176。 cm/s cm/s 252 z k2 1 4 . 5 0 4 . 7 0 25. 0 2. 02 1. 62 2. 75 0. 702 98 39. 7 19. 5 20. 2 0. 27 0. 25 6. 68 41 16. 0 0. 42 0. 29 0. 00 2. 30 3. 9 12. 2 31. 3 50. 3 粘土z k2 2 7 . 5 0 7 . 7 0 24. 3 2. 03 1. 63 2. 74 0. 678 98 36. 8 19. 0 17. 8 0. 30 0. 21 8. 11 30 15. 0 0. 10 2. 50 2. 6 8. 9 43. 6 4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