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xx年中考物理适应性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8.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镜中花 B. 水中桥 C. 林中影 D. 缸中鱼 【分析】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 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③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解答】 解: A、镜中花指花在镜子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 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桥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 B不符合题意; C、林中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不符合题意; D、缸中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以及光的折射现 象的应用,都是基础知识. 9.如图所示,小玲在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 “ 冷气 ” ,由此她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中冒 “ 热气 ” 的情景.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冷气 ” 和 “ 热气 ” 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 “ 冷气 ” 和 “ 热气 ” 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 “ 冷气 ” 形成的过程要放热, “ 热气 ” 形成的过程要吸热 D. “ 冷气 ” 是液化形成的, “ 热气 ” 是汽化形成的 【分析】 人眼看见的 “ 白气 ” 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 解: 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 “ 冷气 ” ,即是由于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雪糕时,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而烧开水时壶嘴里冒 “ 热气 ” ,是由于从壶中热水汽化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故 “ 冷气 ” 和 “ 热气 ” 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的,故 A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需要注意无论 “ 冷气 ” 和 “ 热气 ” 都是人眼看见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气. 10.根据密度公式 ρ= 可知.密度等于某种物质的质量 m与体积 V的比直,但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种类决 定的,而与物质的质 m和体积 V无关.下列公式中所反映的物理量也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 A.电流 I= B.比热容 c= C.压强 p= D.功率 P= 【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的,但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结合这一特点可对选项中的公式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解答】 解: A、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但电流的大小是与电压和电阻有关的,不合题意. B、比热容等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大小乘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处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均 无关,这一特点与密度公式所反应的特点相同,符合题意; C、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但压强的大小是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不合题意; D、功率等于功与时间的比值,但功率的大小是与功和时间有关的,不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 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不能单纯看各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注意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一处属性. 11.如图所示是一种 “ 吸盘式 ” 挂钩,将它紧压在平整、光洁的竖直玻璃面上,可挂衣帽等物品.它的主要部件是一个 “ 橡皮碗 ” ,压平后的表面积为 5cm2.已知大气压强等于 105Pa.则下面有关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挂上衣服后,皮碗与墙壁之间的摩擦力将增大 B.吸在玻璃上时无论是否挂上物品,皮碗受力都是平衡的 C.被玻璃 “ 吸 ”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吸在玻璃上时外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为 500N 【分析】 ( 1)首先根据二力平衡判断重力与摩擦力的关系,然后分析判断; (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一定受力平衡; ( 3)衣钩能牢牢地贴在玻璃上,是靠皮碗内外的气压差,即大气压强大于皮碗内气压,把皮碗 “ 压 ” 在了玻璃上. ( 4)根据 p= 计算吸在玻璃上时外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 【解答】 解: A、皮碗的重力与皮碗和墙壁之间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挂上衣服后,皮碗与墙壁之间的摩擦力要比不挂衣服时大.故 A正确; B、因此吸在玻璃上时无论是否挂上物品,都是静止的,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皮碗受力都是平衡的.故 B正确; C、被玻璃 “ 吸 ”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故 C正确; D、根据 p= 可知,吸在玻璃上时外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 F=pS=l05Pa 5 10﹣ 4m2=50N.故 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此题考查大气压的综合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平衡力的辨别、压力的计算等,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路图,开关 S闭合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从 a端移至 b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由此可知( ) A.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从 a端移至 b端滑动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小 B.该电路的电源电压为 3V C.该电路最小电功率为 D. R的阻值变化范围是 0~ 5Ω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 R1与滑动变阻器 R串联,电压表测 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 1)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 ( 2)当滑片位于 b端时,电路为 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的示数最大,根据图象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即为电源的电压; ( 3)当滑片位于 a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流表的示数最小,电路的电功率最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 R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进一步得出变阻器的变化范围,根据 P=UI求出该电路最小 电功率.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 R1与滑动变阻器 R串联,电压表测 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 1)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从 a端移至 b端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 I=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由 U=IR可知, R1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 A错误; ( 2)当滑片位于 b端时,电路为 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的示数最大, 由图象可知,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 3V,即电源的电压 U=3V,故 B正确; ( 3)当滑片位于 a端时, 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流表的示数最小,电路的电功率最小, 由图象可知,电压表的示数 U1=,电流表的示数 I=,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R=U﹣ U1=3V﹣ =,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 = =25Ω , 则 R的阻值变化范围是 0~ 25Ω ,故 D错误; 该电路最小电功率: P=UI=3V =,故 C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3.如图所示,在发电站和居民区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两条输电线,由发电站向居民区输电.两条输电线总电阻为 10Ω ,若发电站输出电压为 220V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居民区用户用电器上的电压小于 220V B.每秒钟输电线上产生的热量为 4840J C.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工作的 D.若出现触电事故,应迅速拉开触电人员 【分析】 ( 1)用户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与导线电阻是串联的,结合串联分压分析解答; ( 2)根据焦耳定律分析解答; ( 3)电磁感应现象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导体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 4)出现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再实施救援. 【解答】 解: A、因为用户与输电线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分压特点,则乙地用户用电器上的电压要比 220V小,故 A正确; B、由于电流不确定,则根据 Q=I2Rt可知输电线上产生的热量不确定,故 B错误; C、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