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子弟学校20xx-20xx学年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度是多少 km/h。 酒精 - 117 78 参考答案 1. D 【解析】 试题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概念.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当一束光射到凸凹不平的物体时,它的反射光线是射向不同的方向的,是不平行的,这种反射方式称为“漫反射”. 桌子等物体 本身不会发光, A选项错误;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不是 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 , B选项错误;又因桌子、书 等物体并不像镜面那样光滑,所以会发生漫反射,因此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 ,所以 C选项错误, D选项正确. 【 考 点 】镜面反射;漫反射 【解析】 试题分析: ( 1)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不同,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 2f> U> f 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或投影仪; 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A、近 视眼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符合题意. B、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 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是一个凸透镜.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当 U> 2f时能看到一个倒立、缩小像,当 2f> U> f 时,能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 U< f 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考点: 透镜及其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点评: 这个题目 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选项,一般学生认为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只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实际上还能看到倒立、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来分析此选项. 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距等于相距、物象等大)分析判断; C、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之一,当 u> 2f,成倒立缩小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D、根据紫外线的作用来分析此选项. A、由于近视眼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故要想像成在视网膜上, 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故应用凹透镜来矫正,故 A错误. B、人走近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也靠近平面镜,但像的大小不会改变,故 B错误; C、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之一,当 u> 2f,成倒立缩小实像,则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就是利用了此原理,故 C正确. D、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故 D正确.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紫外线 点评: 此题涉及到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 的成因及矫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紫外线的作用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6. D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来说,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7. C 【解析】分析图所示的是 A, B两种物质的质量 m与体积 V的关系图象, 当体积 v=20cm3时 A的质量是 30g; B的质量是 5g, 由ρ =m /v 知ρ A=mA /v =30g /20cm3 =>ρ 水 ; ρ B=mB /v =5g /20cm3 =<ρ 水 ; 由以上计算过 程知 A、 B、 D不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 8. A 【解析】 体积为 10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gvm ,水的密度为 ,水的体积为 390 cmmv ,所以选 A 9. 答案见下图 【解析】 像点就是折射光线的交点。 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而与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而过焦点,那么这两天折射光线的焦点就是像点。 其他光线的的折射光线也过这个像点。 10. m; s 【解析】 试题分析: 对国际单位制中常用物理量的单位和符号应当熟悉并 掌握,本题主要考查对时。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子弟学校20xx-20xx学年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
率都很低。 为获得图 图 2所示的培养结果,一是要设法提高图 1中 S型菌的 ;二 是要使用恰当的方法接种。 两实验都不能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而应采用不加稀释的涂布平板发接种 R型菌和大肠杆菌,理由是。 接种培养 4天后,可通过观察 的形态特征来识别 R型菌和大肠杆菌。 38.[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5分) 下图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段性测试(六) 文科综合. A卷 答案 1~ 3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40分。 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尼日利亚发展木薯加工业为栽体,考查区域工业的发展条件,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据材料分析可知,尼口利亚的木薯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料充足,利于发展木薯加工业,提炼乙醇。 尼日利亚经济较落后,木薯加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均较低
故结论正确; B、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结论正确; C、稀硫酸和小苏打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到空气中,因此使得天平不平衡,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结论不正确; D、乒乓球片和滤纸片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而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 烧,因此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结论正确. 故选 C. 【点评】
阻为 Rv2= 30kΩ) D.定值电阻 R1= 500Ω E.定值电阻 R2= 5000Ω F.滑动变阻器 R(阻值范围 0~ 30Ω) G.开关及导线 ①该实验中电压表应选 ________.定值电阻应选 _______。 (均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序号) ②在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③将实物连线图补充完整 ④若将滑动变阻器打到某一位置,读出此时电压表读数为 U,电流表读数为 I
40.( 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 、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 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 ”“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