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县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10年后恢复公民权,这种民主方式的依据是( ) A.《十二铜表法》 典公民法 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 A.《人权宣言》 B. 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 ) A、资产阶级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人民民主专政制 D、邦联共和制 2“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 .通过会议和宪法 .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 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 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进。 “创造这个“政治奇迹’法律文件是( )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5年宪法 1871年宪法 2“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 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国王和首相之间权利制约 C.议会和首相之 间权利制约 D.全体公民参与程度高,民主比较彻底 2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 力大大增强 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B.公布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 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 1912 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 A. 北京、 八国联军、赔款 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C. 北洋军阀、 合作 、 北伐 D.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2“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 ”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下列史实发生顺。河北省广平县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相关推荐
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8.下列选项中,同样能运用上述商业中心等级理论的是 ( )。 A.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 B.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分布 C.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D.甘蔗制糖厂的 最佳选址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中心对工业的吸引力最大,厂家也愿对此付高额的地租 B.城市中心可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对住宅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 1956年 5月前 后 ,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 ,荣德生严词拒绝。 他说 :“ 我是中国人 ,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 据此判断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
、针阔混交林带,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19.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 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 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 ) 20.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 生物
oing something very well the first time you do it. Therefore, when you do something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time to give up the idea of perfection.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drover a car in
感态度。 (2分 ) (三 )名句名篇默写及文学常识。 (每空一分,共 12 分 ) 13.( 1) 身有伤, ______________,德有伤 _______________。 (《 弟子规 》) ( 2) 携来百侣曾游 , 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 春 长沙》) ( 3) 满载一船星辉 , __________ ________。 (《再别康桥》) ( 4)
11.近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 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① 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 ② 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实现发展 ③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 程 ④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