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质检试题第1-8单元含解析内容摘要:

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能够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解答】 解: A、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助燃剂,故 A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水生生物能依靠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故 B正确; C、氧气不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故 C错误;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性质,解答本题要注意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本身不能燃烧. 8.如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b> c B. t2℃ 时,将 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 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 a的饱和溶液 C.将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b> a=c D.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以及溶质质量分数比较解答即可. 【解答】 解: A、据图可以看出,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 c,正确; B、 t2℃ 时, a的溶解度是 50g,将 50ga物质放入 100g水中恰好溶解,得到 a的饱和 溶液,正确; C、将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 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 t1℃ 时 b的溶解度大于 a的溶解度,故 b的质量分数大于 a的质量分数,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 t2℃ 时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b> a> c,错误; D、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9.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化学用语的叙述或使用正确的是( ) A. H3﹣﹣ NH3中氮元素显﹣ 3价 B. 4H﹣﹣ 4个氢元素 C.镁离子﹣﹣ Mg+2 D.氧化亚铁﹣﹣ Fe3O4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B、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 D、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 +2 价,氧元素显﹣ 2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 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H3表示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正确.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4H表示 4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镁离子可表示为 Mg2+,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D、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 +2 价,氧元素显﹣ 2价,其 化学式为 FeO,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器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首先了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 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对 ABCD四个选项做出正确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是物质的状态,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但灭火是利用了它不支持燃烧的特点,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汽化时要吸受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雨,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可选;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故选 B. 【点评】 本题以二氧化碳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区别. 11.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A. 制取 CO2 B. 加热固体 C. 制取氧气 D. 除去 O2中的水蒸气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 品解答; B、根据加热固体药品试管的放置方法解答; C、根据氧气的密度及收集解答; D、根据洗气瓶的用法解答. 【解答】 解: A、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二者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发生,故 A错; B、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故 B错;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 C错; D、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长管经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短管排出干燥气体,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2.我国民间有端午节挂艾草驱虫辟邪的习俗,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式为 C15H10O2),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列氧化黄酮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酮素属于有机物 B.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1 C.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22 D.黄酮素由 27个原子构成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 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黄酮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黄酮素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 ):( 110 ) =18: 1,故选项说法正确. C、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5 +110+162=222 .故选项说法正确. D、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的, 1个黄酮素分子是由 27个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古语道: “ 人要实,火要虚 ”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 “ 火要虚 ” 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 接触面积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生活实际型. 【分析】 促进燃烧的方法是:(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增大氧气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解答】 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 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火要虚 ” 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观察选项,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 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