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上43线段的长短比较同步测试内容摘要:
) . (A)延长射线 OA (B)作直线 AB 的延长线 (C)延长线段 AB 到 C,使 AC= 12 AB. (D) 延长线段 AB 到 C,使 AC=2AB. 4, C 是 AB 的中点, D 是 BC 的中点。 下面等式不正确的是( ) ( A) CD= AC- DB ( B) CD= AD- BC ( C) CD= 21 AB- BD ( D) CD= 31 AB 7. C、 D 是线段 AB 上顺次两点, M、 N 分别是 AC、 BD中点,若 CD=a,MN=b,则 AB 的长为( ) . (A)2b- a (B)b- a (C)b+ a (D)2a+ 2b A、 B、 C三个住宅区, A 区有 30人, B 区有 15 人, C区有 10 人 .三个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 .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听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 ( A) A区 ( B) B区 ( C) C区。沪科版数学七上43线段的长短比较同步测试
相关推荐
5.如图 599,梯形 ABCD中, AD∥ BC,对角线 AC、 BD交于点 O, BE∥ CD交 CA延长线于 E.求证: OEOAOC 2 . 图 599 6.已知:△ ABC 中,∠ BAC= 135176。 , D、 E 在 BC 上( D 在 B、 E 之间),且 AD= AE,∠ DAE= 90176。 ,求证:( 1) CEBDDE 22 ,( 2) 2AB ∶ 2AC
( 1)设运动开始后第 st 时,五边形 APQCD 的面积为 2cmS ,试写出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 2)第几秒五边形 APQCD 的面积最小。 是多少。 答案:( 1)第 st 时, AP t , 6PB t , 2BQ t , 故 21 ( 6 ) 2 62PBQS t t t t . 6 1 2 7 2A B CDS
5 日期气 温(度) ,对全班同学就“你是否乐意参加这样 的数学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态度 人数 百分率 乐意参加 35 无所谓 10 不乐意 5 将统计表填完整 ; 用扇形图表述调查结果 解:( 1) 态度 人数 百分率 乐意参加 35 70% 无所谓 10 2
力。 在运动过程中,在最高点小球可能离开轨道,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小球能完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学生分析在运动过程中小球的受力。 (重点是分析小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 认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球在最高点不掉下来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 的精神,培养分析临界问题的能力。 设小 球的质量为 m,轨道半径为
② 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 物体甲做直线运 动,乙做曲线运动; ④ 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回答课本上的思考题( P42) 动能定理: 力对物体所 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即 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物体的动能变化可以用功来量度;动能定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物理规律。 深化理解: 过程量和状态量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和位移。 动能是跟物体运动有关的状态量
[来源 :]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关注课堂。 复习引入 简述功与动 能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 在教师引导下,复习相关知识。 组织教学,温故知新。 探 讨 [来源 :学科 网 ] 引导学生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表述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掌握规律,归纳出应用的引导学生探讨动能定理的 分析动能定理表达式涉及 动 能 [来源 :学科网 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