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是什么 ?(2分 ) ( 2) 材料二中“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 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 2分) ( 3)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 3分) ( 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 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 3分) 22.( 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 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 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 1982年 7月 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 5分) ( 2)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 4分) ( 3)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 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4分) 23. (13 分) [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 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销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1977年 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 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 1978年 1月 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 .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 即军事手段。 —— 胡晓 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19491989)》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在 70年代末实施的表现。 (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280字左右) 24.( 12 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 1953— 1960 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 美 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 202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