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3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同步试题8内容摘要:
B.量程为 0— ,内阻为 ; 1,3,5 C.量程为 0— 3V,内阻为 6kΩ的电压表; D.量程为 0— 15V,内阻为 30kΩ的电压表; E.阻值为 0— 1kΩ,额定电流为 ; F.阻值为 0— 10Ω,额定电流为 2A的滑动变阻器; G.蓄电池 6V; H.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为了尽可能提高测量精度,且要求测量多组实验数据,电流表应选用 ; 电压表应选用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只填字母代号) ( 3)在答题卡的方框内画出符合 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12.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该同学将变阻器的触片 P 移到不同位置时测得各电表的示数如下表所示: 序号 A1示数( A) A2示数( A) V1示数( V) V2示数( V) 1 2 将电压表内阻看做无限大,电流表内阻看做零。 ( 1)电路中ε, r分别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R1, R2, R3为定 值电阻,在这五个物理量中,可根据上表中的数据求得的物 理量是(不要求具体计算)。 ( 2)由于电路发生故障,发现两电压表示数相同了(但不为零), 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用电器引起的,则可能的故障原因是 ,。 三、计算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48 分。 在解答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受力分析图 ,否则不能得全分) 13.( 8 分)有一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贴着 A板从左侧沿水平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当偏转电压为 U1时,带电粒子沿轨迹①从两板正中间飞出,当偏转电压为 U2时,带电粒子沿轨迹②落到 B板正中间。 设两次射入电场的水平速度相同,求电压 U U2之比。 14.( 8分)一个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从 x轴上的 P( a, 0)点以速度 v,沿与 x正方向成 60176。 的方向射入第一象限内的匀强磁场中,并恰好垂直于 y轴射出第一象限。 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和穿过第一象限的时间。 15.( 10 分)如图甲示,在周期。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3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同步试题8
相关推荐
电源接通时, L L2两灯泡的亮度相同 ,若将 S与交变电源 接通 L2两灯泡亮度仍相同 L2更亮些 L2更暗些 ,两灯与原来一样亮 , L L2为两个相同的灯泡,开关 S接通恒定直流电源时,灯泡 L1发光, L2不亮,后将 S与有效值和直流电压相同的交变电源接通,这时 A, L2比 L1更亮些 L1更暗些 D. L2可能和 L1一样亮 二、填空题 (每空 5分,共 25分 ) 左 图所示电路
由于水管破裂导致国徽冷却剂外流,在检测此重大事故中应用了非电量变化(冷却剂外泄使管中液面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自动化测量技术.如图所示是一种测定导电液体深度的装置;包着一层电介质的金属棒与导电液体形成一个电容器,电容量的变化能反映液面的升降情况,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容 增大反映 h增大 B.电容增大反映 h减少 C.将金属棒间的电压和 导电液体分别接电源两极再断开后
20.右图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且 X、 Y、 Z、 R和 W为主族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大于 2 C. X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比 Z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D. 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第 II卷 (非选择题 ,共 40分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小题,共 40分) 21.( 7 分 ) (
喷出小球的质量 m= 10- 4 kg,并且在喷出时已带了 q= 10- 4 C 的负电荷,如图 10所示,小球从喷口飞出后,先滑过长 d= m 的水平光滑的绝缘轨道,而后又过半径R= m 的圆弧形竖立的光滑绝缘轨道.今在水平轨道上加上水平向右的电场强度为 E的匀强电场,小球将 恰好 从圆弧轨道的最高点 M处水平飞出;若再在圆形轨道区域加上垂直于纸面向 里的匀强磁场后,小球将 恰好
使中国政府在谈判桌上向列强说 “ 不 ” 的政治事件是 ( ) 争 ,我的祖辈清末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从我父辈以上几代没有一个好好地死,大多是死于非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生逢乱世性命难保 ( ) A.“ 扶清灭洋 ” B .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 . “ 打倒列强,除军阀 ” 8月 8日北京将举办第 29届夏季奥运会。 其实早在
快停下来。 试解释这一现象。 若整个空间都有向外的匀强磁场,会有这种现象吗。 [来源 :] 13. 如图所示是称为阻尼摆的示意图 ,在轻质杆上固定一金属薄片,轻质杆可绕上端 O 点轴在竖直面内转动,一水平有界磁场垂直于金属薄片所在的平面.使摆从图中实线位置释放,摆很快就会停止摆动;若将摆改成梳齿状,还是从同一位置释放,摆会摆动较长的时间.试定性分析其原因. [来源 :学科网 ZXXK] 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