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三章声单元试题2内容摘要:
,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______,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 _______传播的 . :汽 车在市区的街道行 驶,不准鸣喇叭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是为了减小 ___. 21.“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 在 中减弱噪声的 . 22.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 .若距快艇的距离相同,则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 ,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速度 . 23.图 7中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图 是噪声的波形 . 2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地听到手表“嘀咕”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的传声能力 _______. 25.一 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另一名女高音歌手为他轻声伴唱时,其中音调高的是 ___________歌手,响度大的是 _________歌手。 26.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这利用了声音在 _____________中比 ____________中传播的快的道理。 27.列 举两个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或能量: 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实验与探究题 :(共 28分 ) 28.在声音传播的探究实验中,小红和小芳做个下面两个探究实验: 甲 图 7 乙 图 6 步骤 ① 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听传过来的声音。 步骤 ② 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 ① ,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它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 8分) 声音的大小 声音主要靠 什么传播 两张课 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三章声单元试题2
相关推荐
定是静止的 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三、 简答或 计算 题 (共 26 分 ,第 1 20 小题各 3分,第 21 小题 4 分 ,第 2 23小题各 8分 ) 1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请举 3例。 图 3 体育课上,老师要比较李明和王强的短跑速度,在学过《运动的速度》以后,你能帮助老师想出几个方案呢。 2 2020年 5月 12 日 14 时 28分
15N, 分度值 B、量程 5N, 分度值 C、量程 10N,分度值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均可用 1当人用力提起一个物体时,人对物体施加了一个拉力,物体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 [来源 :学 .科 .网 ] A、都相同 B、大小 相同 C、作用点相同 D、大小、作用点都相同 1足球前锋队员面对已封住角度的守门员,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进入球 门。
阳 表面 的巨大的太阳风 ___ ;② 远处的朋友的悄悄话__; ③ 振动的 手 ____. 16. 弦乐器的 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 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 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 ______,音调越高. 三.实验探究( 6 分) 17. 将一根 ~ 1m 长的粗丝线或钓鱼线(最好不用尼龙的)
西桂林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 研究凸透镜成像 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20cm 10cm到 16cm之间 8cm. 8cm到 10cm之间 15.( 09 蚌埠二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为 20cm;当蜡焰距凸透镜的距离为 30cm 时
b、 d 为凹透镜 D,a 为凸透镜 ,b、 c、 d 为凹透镜 ,S 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偏折情况 ,据此可知此透镜是( ) ,错误的是 ( ) ,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位置时 ,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 ,则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 、放大的清晰的像 、缩小的清晰的像 、等大的清晰的像 、放大的清晰的像 三 .作图题
___________,b 是 ___________,为使 a 表示数变小,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 ___________端移动,为使 b的示数变大,滑片 P应向 ___________端移动,另外,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7所示,图 4 图 5 则待测电阻 R的阻值为 ___________。 [来源 :Z。 xx。 ] 图 6 图 7 1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 4Ω和 6Ω